农村学校“大语文教学”的初步探索
作者:甘肃省天祝县民族中学 张国青 时间:2005/11/9 13:33:55 来源:会员原创 人气:813
从事教学工作已满十四年,这十四年主要从事语文教学工作,从小学到初中再到高中,回顾语文教学之路,一直在探索一项课题——如何在文化落后的农村学校切实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
一、一段曲折的教学之路
九一年至九三年在某边远山区从事四、五年级的的教学时,深感学生基础差,语言方言重,读书有限,视野狭窄,语文教学难度较大。开始时也将大量的时间与精力投入有限的课文讲解与练习中,并受前辈指点,猜题押宝,让学生背作文,但结果是发现学生所学知识死板,思维僵化。于是模糊地感到此不通,要切实提高学生的语文水平必须走强本之路。(今天,我仍然时时听到一些小学语文老师不是在让学生练作文,写作文,而是让学生背作文,经常参与阅卷时发现许多学生仍在“套”作文,这是我妄自菲薄完成此文的主要原因。)
九五年起在转换一校代三、四、五、六年级语文,(后来跟班上代初一、初二、初三语文)吸取经验,注意全面培养学生的语文素质,头脑开始酝酿一个“大语文”的概念,后渐渐自认为这是一种新的教学思路,这就是——坚持将有限的语文书本知识溶入丰富的生活中去感受、去体味,树立生活就是学习学习就是生活的观念,让学生在语文化的学习环境中学习,潜移默化、寓乐于教、寓教于乐,培养学生的语文兴趣,提高学生的语文水平。
于是,便设想通过老师自学地克服教育中的不利因素——主要指落后的文化氛围,在学校、在班级创建一个语文化的环境,然后利用它,让学生在这个环境中去世学习、生活。从而从根本上拓宽仅限于课堂的语文教学之路,走大语文教学之路。
二、实践大语文教学的依据
教育者、受教育者和教育措施是教育的三大要素,在教育活动中教育者通过教育措施对受教育者施加影响。许多教师将教育措施狭义地理解为教师跟学生点对点的施教方法,其实人成长中所受的影响是多方面的,如社会、家庭、学校,这些后天环境共同影响学生的思想及智力,因而,教师孤立的施教效果当然是有限的。如将教育措施外延扩展,广义理解为控制“近朱者赤,近墨者黑”之朱、之墨,那我们才算牵住了学生向赤、向墨发展的牛鼻子。如此看来,我们应将教育措施理解为更广意义上的“对学生发展因素的综合控制”。
在教育中教师发挥主导作用,如能实现对其学生生活环境的有效控制,通过主动创建的优化学习环境,让环境影响学生,让学生从多方面感受知识、感受学习,那么学生也就能获得最大限度的发展。
大语文教学正是通过拓展语文教学的触角,构建针对生活无限开放的语文教学平台,利用环境这一教育资源来实现环境最大限度地影响学生,解决语文教学之中的两大难题——阅读与作文,真正的提高学生的语言文化水平。
三、 大阅读教学的模式构建
1、重视教材阅读篇目,以此为基础知识理解与学法指导的途径
课堂之上教师对教科书的有篇目进行精讲,力求知识要点当堂消化,讲解之中,重视学习效率和学法培养。“授人之鱼,不如授人以渔。”在阅读教学中依照三类课文编排思路,实现从“扶”到“放”的迁移,在迁移过程中“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这些阅读方法也明确告诉学生,让其掌握。日积月累,学生也就有了一套自觉的阅读方法,阅读能力有了提高。
攻下方法关,这为大量的课外阅读打下了基础。
2、重视学生心理素质及健全人格的培养
农村学生凡事都“怕”,独立意识差。通过大声朗读矫正学生怯懦依赖的心理。通过竞争发言,积极讨论,激起学生科学的进取心。课堂上民主教学,分段、概括中心思想、回答问题等鼓励学生各述己见,教师有时也大智若愚的参与争论。学生的自卑感消失了,学习语文的兴趣高了。教师也实现了大阅读的第二突破——攻下了心理关。
3、坚持课外阅读是大阅读的“精髓”
学生在自主的读书中许多的感受是教师的讲解所无法代替的。学生在课外阅读中,通过感受大量的语言文字,体味其中的内容与情感,真正地感受了语文的气息与魅力,如饥似渴地吮吸其中的营养。那么,大语文教学也就实现了新的飞跃——让学生在读书成风的教室中学习,让读书占据他的空闲生活,学生在这个生活化得阅读环境中读书,让他们在这个阅读气氛浓厚得环境中生活,大阅读的巢穴也就初步构筑成功。
5、图书的一些来源
农村学校对语文教学得课时安排一般是比较宽裕的,从每周的语文课节中选一至二课时,固定下来,作为读书课,在这一节课上教师也到教室,一边读书,一边给学生解惑,这样便拉开了课外阅读得帷幕。另外,利用中午时间,课外活动时间、放学回家后,都可以读课外书,教师鼓励学生充分利用课余时间阅读课外书。
图书的来源当然也有办法,首先,鼓励学生借书看,借阅学校图书,向有书的同学借,向老师借;动员大家攒钱买书看;同学间换书看;时机成熟时捐书,每人若干本,登记造册,轮流借阅;或是班级订报,订几份报刊,大家轮流看。
通过大阅读的教学,学生学习语文得热情高了,路子宽了,水平提高了,教师也从原始得“灌输”、“说教”、“填鸭”之中解脱了出来,实现了真正得主导,这真是双赢的幸事。
四、 大作文教学的模式构造
1、从生活上寻找源头,作文的素材来自学生在校内外的全部生活实践,凡是学生得生活经验以及他们的思想感情,无一不是作文的源泉。因此作文教学的第一步应该是引导学生在生活中发掘作文的源泉。作文教学的第一步应该是引导学生在生活中发掘作文的素材。作为教师要善于“喂”学生,带他们到野外去春游,组织他们参加集体活动,同他们一起劳动……教师以不灭的童心参与其中,引导他们的童趣,学生的生活将不再是死水一潭了,.作文源头的清渠疏通,活水也就源源不断了,这样大作文教学将作文溶入生活的模式第一步工作完成了。
2、从课堂中掌握写法。作文课是教学生写作的主要途径,在作文课上教师系统而有步骤地引导学生如何组织生活的材料,表达所见所闻,所思所感,或是评讲学生的成功习作,展示他们的成果与进步,激发学生的写作热情。因为作文是学生是独立操作思维过程,因此,在作文的课堂教学之中,必须以鼓励为主。古人有言“凡改小儿文字,纵作得未是,亦须留少许,不得尽改。若尽改,则挫其才思,不敢道也。直待做得十八分是了,方可尽改作十分。”因此课堂之中“鼓学生作文之动者存乎。”大作文教学的骨架随之竖起——作文的热情高涨。
3、从观察中积累素材。通过教师有目的、有步骤地让学生观察身边的事物,如同桌、老师、春天的小草、园中的花木……让学生用多种感观去看,去听,去触,去嗅,去尝春天的气息,从而感受丰富多彩的世界,为写作打下素材基础。
4、从阅读中汲取作文营养。鼓励学生仿写,告诉学生只要不是拿书对抄,范文中优美的写景、抒情的句子在作文中可以出现,不过一定要符合实际,教学生写“春游”的作文时,引导学生读大量的关于描写春天的文章,老师还范读了朱自清的散文《春天的脚步》,学生写作时非常得心应手。
5、从日记中获得量变。日记是大作文训练最主要的练兵场。在形式上从三年级开始时一句话日记,到后来的一段话日记,再到篇章日记、循序渐进。甚至还有便于检查,防止漏写的活页日记,一天一页,学习委员受上,装订成册,交老师查阅。日记形式不拘一格,还有限字日记,命题日记等。
在题材上让学生以观察日记为主,每天一题,一分钱,一棵小树,一支钢笔,一位同学,都可以作为材料,让学生描写。通过景物素描、叙事素描解决作文言之无物的难题。当然到了小学高年级就有一部分学生常写感想日记,教师一方面要为他们(尤其是女生)的思想保密,让他们的情感抒发找到通道,另一方面通过批语的形式引导他们,与学生谈心,让他们固有的与人交流的欲望得到满足。俗话说“三天不练口生,三天不写手生”,天天写了手当然熟了。
6、从量变到质变。学生有了与别人用文字交流的欲望,则意味着作文已经实现了从“要我写”到“我要写”的飞跃。日记把学生每天的生活与写作紧紧地联系了起来,也把学生与老师联系了起来,老师通过日记点滴指导学生作文,通过日记指导学生观察生活,通过作文提高思想认识。至此,生活之中处处有作文,作文时时贯生活的多大作文教学的大厦也就建立起来了,学生作文也就实现了质的飞跃。
五、不畏浮云遮望眼,只缘身在最高层
回顾自己所走的教学之路,教小学时,觉得中学教学很神秘;教初中时,对小学教学有了一个全面的审视;教高中时,才发现,语文教学从小学到初中再到高中,实际上是一脉相承的,根本没有质的差别,有的只是人从小长大的视野的扩大,语文的用处的扩大,亦即语文工具性工具作用的扩大和语文的人文性文化内涵的递增。因而,语文教师从小学教师到初中教师再到高中教师都应有一点瞻前顾后的理念,小学语文教师绝不仅仅是为了说文识字,中学语文教师也不仅仅是传道授业解惑也,那样语文教育之路将越走越阔。
当然,由于本人学识有限,教学之路走的还不是很长,文内定有不少观点还很幼稚,但我坚信这是一条语文教学的强本之路,素质教育之路,它将不断得到充实和发展,健壮成长起来。
论文后记:
此文初稿写于2000年6月,2000年7月获“甘肃省小学教育科研论文大赛二等奖”(由甘肃省教育科学研究所等单位联合组织评选颁奖)。今粗粗再改,原文由于当时教学对象仅为小学生删除了第五部分“大语文教学的初步试验成果”,厚颜拿出来和大家交流,一防闭门造车,二愿抛砖引玉。
文章评论
共有 0位用户发表了评论 查看完整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