桃李满天下——中国最受尊敬的大学校长

作者:不详  时间:2005/11/11 13:11:42  来源:博客网  人气:1234
【内容提要】:

  百年历史上,中国“大学校长”曾经是一个星光灿烂的群体。近代之蔡元培、胡适、梅贻琦、张伯苓、竺可桢等已因其对中国现代大学制度的卓越贡献而垂诸史册,风范千秋;当代之马寅初、谢希德、江隆基等同样以其丰富的人性遗爱人间而一直为后世怀念。如果说真正意义上的现代大学是现代文明的航标灯,那么大学校长则应该是现代文明的守灯人,其于文明转型过程中的发展中国家的重要性无可争辩。正是这个意义上,我们对中国现代大学的成长、对中国大学校长的成长一直抱有特殊关怀。

  跟整个中国社会一样,处在转型期中的中国高等教育、中国大学校长,面临着太多的矛盾和痛苦;但同时也面临着太多的机遇和幸运。须知,一马平川从来不是成就历史人物的大舞台。只有在激荡中,在迷茫中,在艰难困苦中,才蕴藏着创造历史的大机会。过去那些伟大的校长,没有一个是在顺境下、在什么条件都已经具备的前提下开辟自己的时代的,今天的中国大学校长要想不成为历史的匆匆过客,同样没有理由也没有时间来抱怨自己所处的时代。你站到了那样的位置上,你就肩负了那样的使命,你没有借口,你别无选择!

  但是,当下中国大学校长们意识到了这点吗?他们准备好了吗?

  大学校长作为一个特定的群体,被公众寄予特别的期望,是一点不奇怪的。对公众而言,大学校长不仅仅是一个团队的领袖,一个机构的管理者,他更是一种力量的代表,一种价值的守护者。换言之,他不仅负有世俗的责任,更负有超乎世俗之上的,纯粹文化的、精神的使命。他往往代表着一个民族文化上和精神上的高度。

  总之,大学校长是一个特殊的职业,从事这个职业的人必须具备特殊的气质。这样的逻辑在公众中早就约定俗成。于此不难理解,为什么在回答哪些素质对大学校长最重要时,有众多的受访者首先选择人文素质。

  大学校长的人文素质最被看重。用这把标尺来丈量,当下大学校长公众认同度偏低。人文素质不是一个空洞的词汇,而有其具体内涵。丰满的人性,丰厚的学识,坚韧的信仰,对公正公平的不渝追求,都应该是构成人文素质的基本要素。但调查表明,在这些方面,当下大学校长恰恰难于满足公众的期望。对当下中国大学校长的知识水准,相对而言,公众还是高度评价,认可度不俗。

  大学校长公众认同度不尽如人意,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当下中国高等教育与公众的预期还有相当距离。问题如何解决呢?本次调查的数据或许可做一些提示。在问及大学校长究竟应该如何定位时,绝大多数受访者都赞成大学校长归位,即回归到职业教育家的本色上来。

  这个判断是符合教育规律的,也是切中中国大学的积弊的。只有从职业教育家的生涯中,只有从众多职业教育家充分的博弈中,才可能诞生真正具备人文素养的大学校长,也才可能诞生真正具备人文氛围的现代大学和现代大学制度。方向很清楚。现在的问题已经不是敢不敢想的问题,现在的问题只是敢不敢做的问题。身处最前沿的大学校长们敢不敢做、敢不敢突破体制围城,更是关乎高等教育改革成败的最关紧要之处。

1900年大学建立以来,最受推崇的校长依次为:1.蔡元培2.胡适3.马寅初4.梅贻琦5.苏步青6.茅以升7.蒋梦麟8.匡亚明9.李达10.吴玉章。其中蔡元培成为最受推崇的中国大学校长。

蔡元培 北京大学校长

  近代民主革命家、教育家、科学家。字鹤卿,号孑民。清同治丁卯年十二月十七日(1868年1月11日)生于浙江绍兴府山阴县。17岁考取秀才,18岁设馆教书。青年时期,连续中举人、取进士、点翰林、授编修。1898年,弃官从教,初任绍兴中西学堂监督、嵊县剡山书院院长、南洋公学特班总教习;1902年,组织中国教育会并任会长,创立爱国学社、爱国女学,均曾被推为总理。1904年组织光复会,1905年参加同盟会。1907年赴德国莱比锡大学研读哲学、心理学、美术史等。武昌起义后回国,1912年1月就任南京临时政府教育总长。不久,因不满袁世凯的专制而辞职,再赴德、法等国学习和考察。1915年与李石曾等在法国组织勤工俭学会,次年与吴玉章等发起组织华法教育会,提倡勤工俭学。1916年回国,次年任北京大学校长。1921年,法国里昂大学、美国纽约大学,分别授予他文学、法学博士荣誉学位。在1924、1926年中国国民党第一次、第二次全国代表大会上,入选中央监察委员会。1927年,除任国民党中央政治会议委员、中央特别委员会常务委员、国民政府常务委员、监察院长、代理司法部长等职外,并倡议成立大学院作为全国最高学术教育行政机关,被任为大学院院长。1928年辞去各行政职务,专任国立中央研究院院长。还兼任交通大学、中法大学、国立西湖艺术院(后改为杭州艺专)等多所高等学校校长、院长以及故宫博物院理事长、北平图书馆馆长等职。1932年,同宋庆龄、杨杏佛等在上海组织中国民权保障同盟,被推为副主席。晚年,为抗日救亡事业奔波,努力促成国共合作。1938年,被推为国际反侵略运动大会名誉主席。1940年3月5日在香港病逝。
蔡元培是20世纪初中国资本主义教育制度的创者。他明确提出废止忠君、尊孔、尚公、尚武、尚实的封建教育宗旨。倡导以军国民教育、实利主义教育为急务,以道德教育为中心,以世界观教育为终极目的,以美育为桥梁的资产阶级民主主义的教育方针,初步建立了资产阶级的新教育体制。蔡元培的教育实践多在高等教育方面。他任北京大学校长时,提出大学的性质在于研究高深学问。他提倡学术自由,科学民主。主张学与术分校,文与理通科。将“学年制”改为“学分制”,实行“选科制”,积极改进教学方法,精简课程,力主自学,校内实行学生自治,教授治校。他的这些主张和措施,在北京大学推行之后,影响全国,以至有人称他为自由主义教育家。

蔡元培也很重视劳动教育、平民教育和女子教育。他在北京大学办校役班和平民夜校,在上海创办爱国女校。蔡元培对近现代中国教育、中国革命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主要是: 1.自蔡元培始,中国才形成了较完整的资产阶级教育思想体系和教育制度。

2.他的“思想自由,兼容并包”的主张,使北大成为新文化运动的发祥地,为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发生创造了条件。

3.为中华民族保护了一批思想先进、才华出众的学者。

(节选)

文章评论

共有 0位用户发表了评论 查看完整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