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点专题研讨:解读《大长今》
绝对传统的“长今精神”为何打动都市时尚男女 (楫托)
随着韩剧《大长今》的热播,一个让人不可思议的现象出现了:追捧“超级女声”的都市时尚男女们,毫不犹豫地为绝对传统的“长今精神”所倾倒。据央视索福瑞的最新收视报告显示,在《大长今》播出10多天来,累计观众到达率25.15%,整体观众总量超过了1.63亿人次。透过吃韩菜、穿韩服、唱《大长今》主题曲……这些热闹的表象,人们都在探究这是怎么回事呢?
通过许多媒体的采访报道,从学者和众多“长今迷”口中,我们得知都市时尚男女追捧“长今精神”并非像有些长者们揣测的那样,仅仅是“哈韩族”的幼稚。是剧中贯穿始终推己及人、与人为善的传统东方美德,求仁求知的儒家精神打动了众多“长今迷”,甚至令人羡慕的“挣大钱、娶美女”的“白领”“精英”们也联想到办公室政治的“险恶”———因为“我们的社会正处于激烈的转型期,一些传统伦理价值观在逐渐失落,《大长今》恰好填补了这个空白”。无疑,当下都市时尚男女追捧“长今精神”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在当今社会里人们(特别是年轻人)对传统文化的普遍认同。
然而,让人仍然不解的是传统的东方美德,儒家精神这是我们一直在倡导的呀!从免费开办的国学馆,让少年儿童身着唐装,诵读经典到近年来一些大学开办类似的国学试验班、国学研究院,各种形式的活动可谓热热闹闹、轰轰烈烈。但当有媒体记者问到“希望孩子在国学馆中学到什么”时,家长们的回答却是“希望提高智力”、“激发孩子学习兴趣”。相当一部分家长对于“国学馆”的要求竟与“少儿英语剑桥班”、“钢琴班”的要求并无差别,让抱有“保存文脉”的老先生们大跌眼镜。而一些名牌大学里近年开办类似的国学试验班基本都处境尴尬,难以为继,也是不争的事实。
一个时期以来,传统道德、传统哲学、传统教育常常被人们在潜意识里等同于陈旧的说教,似乎与市场经济、信息社会格格不入。不是吗?当下的高科技数字化时代是竞争时代,PK无处不在,速度决定一切,谁还动不动搬出“老古董”诵读“仁者爱人”,谁要是整天钻研“大禹治水”似乎也一定被认为迂腐和落伍。然而,被我们冷落的恰恰却是被韩剧甚至“美国老外”所热捧的。比如面对不久前“卡特里娜”飓风造成的洪灾,波士顿大学的美国学者谢尔顿反思美国人一直轻视自然时,在分析了鲧和禹的不同之后提出:“到下一次暴风雨袭击密西西比河三角洲时,我们希望能从大禹治水的方法中,了解到要按自然法则办事。”
这一切难道不值得国人反思吗?笔者以为———
其一,教育者应该反思,传播传统文化的重心究竟应该放在哪儿?形式主义的教化不仅令人反感,而且适得其反。而像韩剧那样,在讲故事中将儒家传统的孝道、东方哲学思维贯穿全剧始终,使观众随着剧情的起伏跌宕,对传统文化从兴味盎然到全无隔膜之感,从而产生共鸣,确实有穿越时空之魅力。正如网上论坛网友所说,由一部电视剧来传递这样的思想,非但让人丝毫不感突兀生硬,反觉亲切自然,这也是不容易做到的。著名作家海岩也认为,《大长今》之所以能够创下两岸三地的收视狂潮,证明它找到了和大众沟通的最佳桥梁,让大众在剧情中找到自己熟悉的东西、找到期待、找到兴奋。这其中的道理很简单:要真正形成公众对传统文化的认同,必须从公众的喜闻乐见处入手。
其二,教育者还应该反思,传承传统文化的重心究竟是什么?虽然自上个世纪20年代起,“欧风东渐,竞尚西学,研究国学者日稀”。但恐怕今天传承传统文化的重心也决不仅仅只是让少数人钻故纸堆……比如“美国老外”热捧的就是“大禹治水”的哲学思维方法。同理,今天我们传承传统文化的重心应该是让大众都能领略东方最精粹的思维方法之美妙,而并非只着眼于培养宁缺毋滥的少数精英;毕竟,传承东方传统美德只有被大众认同,百姓们才具有“文化自觉”的意识;也只有被大众普遍认同,东方传统美德才可能在新世纪的中华大地上薪尽火传。 (中国青年报)
你今天的结果 是因为有昨天的行为 王阳 河沿 / 撰文
一切结果,都是由每个人播下的种子而产生的,所以,不要轻易地伤害任何人,因被伤害的对方,迟早有一天会反过来伤害你!凡事一有机会就要多帮人多助人,迟早有一天你的爱会反过来帮到你!
长今的父亲被仙道预言:命中将遇到三个女人,一个被他杀而不死;一个被他救后因他而死;一个将杀他而救活很多人……
父亲感到恐惧,问仙道,如何能不遇见第三个女人?仙道回答道,只要你不遇见第二个女人。
仙道的话语深含玄机:遇见第三个女人是因遇见第二个女人的结果——如果父亲没有救护母亲(第二个女人)自然就不可能有今天的长今(第三个女人)。同样的原因,父亲之所以遇见母亲,也是因为遇见第一个女人的缘故:如果父亲没有去给废后(被废的皇后)赐死药,自然也没有机会遇见长今的母亲了。《大长今》从虚构的情节中,道出了一个现实的真理:所有今天的结果,都根源于自己过去的行为。父亲因为给皇后赐死药,导致了他一系列的悲惨命运,而同去的一个官吏却因刺伤马匹,故意摔伤,从而逃过一难。父亲明白不应该如此对待废后,但他最终还是做了,虽然是奉皇命,他仍然要为自己的行为付出沉重的代价,承担自己的责任。
许多时候,我们都喜欢为自己的错误行为找一个借口:“我不得已,我是奉命行事,我无法选择……”但生活不会听从你的辨解,它必定用冷冰冰的铁律来对待你——为自己的行为承担后果和责任。老子说:“天道”就好象一张大网,看上去很稀疏,但它什么都不会漏下……世间万物都有其自身的铁律,一切结果都有它的原因,任何事、任何人都无法脱逃。凡世间的一切结果,都是由每一个人播下的种子而产生的,行为导致结果。所以,不管出于什么原因,不管有多少理由,都不要轻易地伤害任何人,有机会就要多帮人多助人,被你帮助的人,也许会给你意外的回报。这就叫“种瓜得瓜,种豆得豆。”这也是佛家要求我们多结善縁,多种善因的原因。世界华人成功励志第一人——陈安之说:“你栽下樱桃树,就会收获樱桃;你栽下苹果树,只能收获苹果。”(摘自《创业的三十六条铁律》)
《大长今》励志的启示
1、你要想获得什么样的结果先看自己种了多少种子,自己过去没有做过的行为,肯定也收获不了明天的结果。
2、世界华人成功励志第一人——陈安之说:“一般人只看到我赚钱的结果,但是他们不知道我赚钱根本的原因。” (摘自《卖产品不如卖自己》)
3、不要让自己受外界违背道德的利益所诱惑,要学会聆听自己的直觉,不做伤害自己和他人的事,那你不管收获什么样的结果,你都可以做到心安理得,不抱怨,不后悔。
《大长今》励志的启示 ——改变了自己 才能改变环境
一般人到了一个恶劣的环境中,大都首先会想着如何逃避,紧接着就是一有机会就哀声叹气地抱怨,但长今从不抱怨,再苦再可悲的事降临时,她会马上睁大眼晴――去发现可突破的机会。
《大长今》第七集,长今为帮助朋友,私自出宫犯了戒律,被发配到"多栽轩"种药草。
凡被赶出宫的人,肯定再也没有机会回到宫中了,长今几乎绝望。
更让人绝望的是,"多栽轩"从长官到普通职员,整天庸庸碌碌,除了喝酒,就是睡觉,他们对生活已失去了最起码的希望。
这是一个可怕的环境,足以消磨任何人的斗志和信念,所有来这里的人都变得麻木和无所作为。
但长今一生的信念是学好厨艺,目标是当上宫中的"最高尚宫娘娘"。
现在她被赶出宫,理想应当破灭了。
可当长官告诉她有一种珍贵的药材,还从来没有人种植成功过,长今惊喜万分,马上明白了自己在"多栽轩"的使命。
从此她的生活马上有了希望和目标――立刻静下心来,在"多栽轩"安心地学习,并种植出珍贵的药材,结果她成功地种出了在朝鲜从来没有人种出过的药材。
"多栽轩"轰动了,所有的人都来帮助长今种植这种稀有的药材。
周围一群只知道喝酒睡觉的人,都成了勤劳的能工巧匠,对一切都已经麻木的长官,在关健的时候却成了拯救长今的贵人。
长今再次回到了一生追求的目标――当宫中的"最高尚宫娘娘"。
――"多栽轩"恶劣的环境没有改变长今,但长今却改变了"多栽轩"所有的人。
为什么?
很多时候,我们是没有办法选择自己生存的环境。
但用心去“改变自己”,却是可以马上做到的。
世界华人成功学第一人——陈安之说:
“成功者做一般人不愿意做的事!
成功者做一般人不敢做的事!!
成功者做一般人做不到的事!!!” (《把自己激励成超人》)
就像长官告诉长今:“你什么也不要干!”长今好象没有听见,继续种植药材。
大家嘲笑长今,她装没有听见,继续她的实验。
长今没有能力说服同事和自己一起种植药材。
长今更没有权力要求长官让“多栽轩”正常运转。
她惟一能指挥的就是她自己。
当她成功的时候,自然吸引了所有的人,都来帮助她种植稀有药材了。
——长今通过领导自己,最终领导了所有的人。
所以,执着而坚持的力量——“做一般人不愿意做的事”,给长今带来了意想不到的好运。
坚持做好了手中的一件事,并做到“一般人做不到的事”——让长今拥有了实现理想及目标的“资本”。
“做一般人不敢做的事”——主动种植从来没有人种出过的珍贵药材,结果成功了,长今再次破例被重召了回宫中……这对每一个还在抱怨命运不公平,环境太差的人——真是一堂人生与命运的启示。
虽然长今被发配到“多栽轩”,已经铁定失去了进宫的希望。但因为她种植出了稀有的药材,为国立了大功,结果又被破例重新召回了宫中,才有了能再继续实现自己理想和目标的新机会。
现在很多人一心想当老板,说当了老板就会拼命干了,却不知“成功是一种惯性”——只有先当一个出色的员工,并形成“凡事拼命干”的习惯,才有可能某一天很自然地自动当上“老板”。
很多人以为只要到了一个新环境以后,比如到深圳,到某家公司,就可以改变命运,却没有想到——只有先改变了自己,才能彻底改变自己的命运。
《大长今》励志的启示:
改变心态,可以把恶劣的环境,变成对自己有利的环境。
长今没有把时间花在抱怨、哀叹上,而是寻找能走出这个环境的突破点。
同样,每个人手上的工作,在行业内都一定有个突破点,一旦找到了,就要靠你像大长今一样,用坚持不懈的毅力,去达成目标,并做到杰出,另一个好的机会就一定会出现。
就像在黑暗的洞中摸索,一旦找到突破的洞口,一个充满阳光、自由的天地就会出现在你面前。
陈安之说:“要让事情改变,先改变自己。要让事情变得更好,先让自己变得更好。”(《自己就是一座宝藏
看中华文化的超凡魅力 谭飞/文
争论《大长今》中饺子为什么叫馒头,争论到底谁是第一个做外科手术的女人,这很无聊。就跟争论粉笔跟墙壁谁更白一样无聊。有些“爱国者”对韩国宫廷剧老抢中国历史风头义愤填膺,一定要在技术环节上分出个先来后到,但足球是早就分清先后了,英国人从来都大方承认足球最早是中国人发明的,宋代就叫蹴鞠,还有个叫高俅的“超级球星”,但有什么用?还是进不了2006世界杯。所以我认为,争论先后没有用,中国?韩国?这不是问题。
有人说《大长今》是韩国的《红楼梦》,好些年前日本的《源氏物语》也有同等待遇,但这完全是“张冠李戴”。金庸跟古龙的共同点是都写武侠小说,但他们的不同点跟《大长今》里中宗三餐的点心一样多。因此,求同存异的讲,《大长今》跟《红楼梦》的相同之处是:两者都充满了受中华儒家文化熏染的细节,从拆字、药膳、针灸到诗词、官阶、书法,可能还有美女,仅此而已。《大长今》没有焦大,《红楼梦》也没有韩尚宫,放在一起牵强得紧。
儒家文化真是让人着迷,虽然一直被告之由数千年前孔夫子开创的儒家文化是精华与糟粕共存,比例难分伯仲。但《大长今》90%部分让我感受到它的流光溢彩,它的魅力非凡。除了糟透了的吴兼护崔判述一伙,德久叔酿酒用的酒糟外,我找不到更多与“糟”有关的东西。
人与人之间的礼节,虽然烦琐但很舒服;见了长辈欠身表尊敬;谈话时低眉顺眼,不老拿眼睛瞪人;保持距离,不溅口水在别人脸上;尽量不大声说话;用《三国志》“鸡肋”典故考试;用《孟子》中的句子测验医女;人与环境都保持干净、整洁、有条理;尊重读书人等等等等。——《大长今》把成熟的儒家文化,以及儒家文化催生的典章制度对古朝鲜社会的巨大影响临摹得惟妙惟肖。忠孝礼义廉耻,同情忍让责任,这些东西,几乎贯穿始终。有人言必拿古代中国对朝鲜的影响说事,这未免太小家子气了,在被同一文化所“化”地域,出现亲缘关系相当正常,不应该让“孰长孰幼”成为关注焦点。
从《大长今》那些有魅力的人物身上,也完全能看到儒家文化的深刻烙印。矜持、知性、内外兼修的徐长今;成熟稳重、心系社稷的闵政浩;为人正直、关爱后辈的韩尚宫;温柔善良、愿用生命呵护友情的连生,她们性格中的闪光之处跟儒家文化背景关系密切。种什么花,结什么果,人的内心是最本真的东西,远比字画、医术、衣着、美食等表面化的东西重要。用渗入血液的儒家文化、表里如一的传统精华打造的《大长今》,能在万里之外的美国或阿拉伯地区泛起涟漪,正反映了优秀文化古今皆适、弗远不届的影响力。
中国有段时间全民都把孔子称为“孔老二”,但如果在韩国敢拿孔夫子开涮那完全就是亵渎神灵。韩国现在每年两次大型的祭孔活动,有许多政要、名流出席,明星自发参加不可能有出场费,他们并不是祭拜真正的老祖宗,而是在宣示勿忘文化之“根”。讨论中国人的“根”是否留住,这个问题太大,仅从影视剧拍摄来讲,学这学那,超英赶美早已蔚然成风,很少有人去留意老祖宗的宝贝是否还有现实生命力。
《红楼梦》《三国演义》《水浒传》也拍,但除了置景、服饰、道具等硬件力求形似外,人物的精神气质、言谈举止全不是那么回事。更痛苦的是,编导对历史的看法永远静态,对白文白夹杂,语言陈腐不堪,情节看书就行,他们想象中的古代人大概就是如此这般。《大长今》则告诉我们,要还原数百年前的风流人物,神似远比形似重要。神似是灵魂,文化是基础。丢掉文化内涵,单纯追求历史学家一句“象那个时代”完全就是本末倒置,丢西瓜捡芝麻。
看《大长今》,在体会儒家文化超凡魅力的同时,感慨“择善固执”四字的重要:择善固执决非因循守旧的同义词,用正本清源抵制不伦不类,传统的东西会比“四不象”更有卖点,更卖得起价。
文章评论
共有 1位用户发表了评论 查看完整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