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样写好人物的肖像
作者:合肥市55中 王宗保| 时间:2004/6/18 6:26:14 来源:会员原创 人气:1023
成功的肖像描写能展示人物的服饰、体态、容貌、表情和风度等外在的特征,产生如见其人、呼之欲出的艺术效果。那么,怎样写出一具活重生生的人物来呢?
一、明确目的
肖像描写必须根据文章中心的需要,为刻画人物性格服务。请看鲁迅笔下的孔子己:他“是站着喝酒而穿长衫的唯一的人”,“身材很高大;青白脸色,皱纹间时常夹些伤痕;一部乱蓬蓬的花白的胡子。穿的虽然是长衫,可是又脏又破,似乎十多年没有补,也没有洗。”这寥寥几笔,既揭示了孔乙己荣心十足、四体不勤的个性特征,又揭露了封建科举制度对读书人的戕害,可谓恰到好处。
二、抓住特征
肖像描写一定要抓住最能表现“这一个”人的身份、心理和外貌的特征,只有这样,才能使你笔下的人物形象丰满,活灵活现。阿累在《一面》中是这样描写鲁迅先生的外貌的:头发“一根一根精神抖擞地直竖着”,“胡须很打眼,好像浓墨写出的隶体‘一’字”,脸“黄里带白,瘦得教人担心”。这是鲁迅先生最富有特征的外貌,也是他“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的写照。鲁迅先生在《故乡》中对少年闰土了也进行了贴切的描写:“紫色的圆脸,头戴一顶小毡帽,颈上套一个明晃晃的银项圈子。”闰土生长在海边农村,海风和阳光使他的脸变成了健康的紫色;戴“毡帽”、“银项圈”是当时绍兴一带人的特有装束。鲁迅先生正是抓住了这三个特征来描写闰土这个海边农村孩子的肖像的,所以给人留下了鲜明的印象。
三、活写情态
情态是人物内在感情的外露,肖像描写若能抓住人物转瞬变化的情态,一个血肉丰满的人物就会跃然纸上。莫泊桑在《我的叔叔于勒》中就形象地描写了菲利普见到卖牡蛎的穷水手时的情态变化:他“突然好像不安起来”,“脸色十分苍白,两只眼也跟寻常不一样。”当菲利普听船长说那个卖牡蛎的是于勒时,他“脸色早已煞白,两眼呆直”。这两处情态描写,就让读者清楚地看到了菲利普内心的恐慌,使他势利、自私、冷酷的性格暴露无遗。还有吴敬梓笔下的范进见到报贴喜极而疯的情态,王愿坚笔下无名战士把七根火柴交给卢进勇后的表情,周立波笔下老孙头怕老王太太相中玉石眼儿马的神情,都描写得十分传神,使人读后如临其境,如见其人。
四、对比烘托
肖像描写还可采用对比映衬和侧面烘托的方法,以突出人物的特征。《故乡》中的杨二嫂曾是“豆腐西施”,在旧中国农村及小城镇的经济每况愈下之后,站在我们面前的她,已成了“画图仪器里的细脚伶仃的圆规”。多么形象的描绘,多么鲜明的对比呀!再看《陌上桑》,作者将一个年轻美貌的采桑女推到读者面前:“头上倭堕髻,耳中明月珠;缃绮为下裙,紫绮为上襦。”但作者还嫌不够,又通过侧面描写来烘托。“行者见罗敷,下担捋髭须。少年见罗敷,脱帽著悄俏头。耕者忘其犁,锄者忘其锄;来归相怨怒,但坐观罗敷。”使罗敷的俊丽得到最充分的体现。
字数约1100个左右
文章评论
共有 0位用户发表了评论 查看完整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