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质课“不优质”现象拾零——安徽省高中语文优质课观感

作者:佚名  时间:2005/11/27 13:28:19  来源:会员转发  人气:2601
  
  1、搞笑不是幽默 
  课堂需要幽默,需要妙趣横生,它不仅可以活跃课堂气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也可以让学生在笑声里获得启悟,从而达到寓教于乐的目的。然而,幽默不等于插科打诨的搞笑,
  两者有着质的区别:幽默是发自思想深处的笑声,是智慧的会心一笑;搞笑的目的只是为了笑,缺少智慧的特性。浅陋庸俗的搞笑虽然可以使课堂笑声不断,但却让宝贵的学习时间无端的耗费在这“无厘头”的杂耍之中。
  2、幼稚的游戏活动
  在低年级语文教学中可以采用一些游戏的方式,但高中阶段的语文教学我是不主张采用游戏教学方式的。因为,教学方式的选择首先要符合学生的年龄特征。让“金龟子”带幼儿园小朋友做游戏,课堂互动绝对没有问题,但如果让她带高中生做游戏,学生们一定没有兴趣。高中学生的思想在逐渐成熟,思维也日益深刻,他们更倾向于理性的思辨。试想,“比一比,赛一赛”“知识抢答”这样幼稚游戏出现在高中课堂上,学生们会有怎样的反应?因此,冷场也也就在所难免了。
  3、莫让多媒体课件束缚住手脚
  多媒体课件是把双刃剑,运用得当可以使教学锦上添花,反之亦能束缚住教师的手脚。多媒体课件又称“多媒体辅助课件”,它的第一特性就是“辅助”性。如果忽视了这一特性,就会被它牵着鼻子走,本应充满灵性的生命课堂也就成了机械化模式化的课件演示过程。课件的内容不应是教学过程的翻版,而是教学内容的有机组成。我们可以利用它扩宽学生的视野,为解读文本提供宏大的文化背景,从而增加课堂的厚度。
  4、毫无意义的教师朗读
  课堂上老师的表演欲是不成熟的表现,有些老师热衷于给学生范读来展示自己的朗诵才华。且不去评价朗诵得如何,这种思想就是应该摒弃的。教师范读一定要有目的,如果仅仅是为了让学生熟悉课文,那么让学生自主阅读应该更科学有效;如果是为了给学生示范,那至少也应该让学生先读,然后点拨引导他们自己学会有感情的朗读,实在不行了再给学生做示范也不迟;如果是为了通过声情并茂的朗读感染学生,那就应该调查一下看班里是否有比老师朗读水平还高的学生,否则班门弄斧也是很尴尬的。
  5、缺乏智慧的答问
  语文课堂上的答问应该充满智慧,遗憾的是我们竟然时时可以听到“是不是?”“对不对?”“好不好?”诸如此类毫无意义的废话。如果是学生不假思索就能答出的问题,我们大可不必提问,留出时间让学生思考一些有价值的问题。在何处该提问是需要老师精心考虑的问题,孙绍振教授指出“文章有矛盾的地方就是我们需要思索和探讨的”,也就是说我们要在文本中找出“矛盾”——理解有障碍的地方,在此设问,引导学生进行探究。
  6、莫让亮点成为败笔
  公开课不可避免的带有表演性,教学设计时总要预设一两个“亮点”来体现独具的匠心。可是,如果运用不当就会画蛇添足成为“败笔”。一位参赛老师执教《烛之武退秦师》一文时,条分缕析的讲解课文后,采取“对对联”的形式让学生概括文章,由于时间没有安排好,只是匆匆忙忙的展示了一下自己事前拟好的对联。采用“对对联”的方式概括文章不失为一种新颖的教学设计,其实这节课的主体完全可以集中在这一活动上,让学生在“对对联”中自主研读课文,理解文章的主旨。
  7、点评学生回答不可空泛
  课堂上我们经常听到“好”、“不错”、“非常精彩”、“非常非常好”……这一类空泛的评价语言。然而,“好”在哪里?“精彩”在何处呢?语文教学要重视对学生回答的点评,教师的点评不仅可以激励学生,营造和谐、宽松、民主、平等的对话氛围,更重要的是引导学生的思维向着正确的方向探索,激发思维的火花。准确精到的语言可以让学生在昏暗中悟见光明而豁然开朗,在思考中心领神会而智慧飞腾。
  8、不可信口开河
  语文老师的语言必须科学严谨,不可信口开河。一位参赛老师执教《漫话清高》一文时,随意发挥道:“我们现在提倡反腐倡廉,关键在于官员素质的提高,所以我们要大力推行素质教育……”如此缺乏理性逻辑的语言让听课老师和学生都感到莫名其妙、不知所云。语文老师的语言要有示范性,它是学生学习语言的直观教材,影响着学生语言的习得。因此,我们必须锤炼自己的教学语言,努力达到科学严谨、精粹生动的境界。
  8、课堂要有深度
  高中语文教学要有深度,对文本的解读不可停留在文本的表层,要深入钻研文本的深层结构所隐藏的意蕴。例如,《道士塔》一文几位参赛老师的挖掘都停留在“极贫积弱的时代所造成的民族悲剧”这一显性层面上。作者余秋雨作为一个文化学者,他对这一文化悲剧的关照绝不会停留在历史的层面。其实,这篇文章所要批判的是反文明的愚昧对人类文明的破坏这一人类的悲剧,我们可以提供几个相关的文本加以比较和对照就可以理解文章的真正含义。要是课堂能有深度,就需要老师带领学生跳出文本,在更为宏大的文化背景下对文本做出全新的深刻的解读。 
  10、课堂需要对话
  语文教学是学生文本、老师和同学之间的多维对话。本届公开课上,师生间、同学间的对话显然未能展开,许多时候成了老师和个别学生的单向交流。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在于老师没有转变传统的“课堂”观念,过分强调教师的主导作用。其实,语文课应该是所有参与者(学生和老师)共同成长的“学堂”,智慧的火花只有在对话中的碰撞中才能产生,学生的成长也只有在对话中得以实现。因此,教师要从过去的知识技能的传授者转变成学生发展的促进者,由居高临下的指挥者转变成合作型的良师益友,使课堂转变成为师生对话交流的一个自由平台。
  11、课本要烂熟于胸
  不少参赛老师总是把课本拿在手里,这是课文不熟悉的表现。语文老师最见功底的是对课本的熟悉程度,我校有位老师曾经对我说:“要想教好语文,最好能把你教的课文给背下来。”老老实实的把课文背下来,这是许多自认为聪明的老师所不屑做的。其实,没有对课文的熟悉,一切分析和解读都是肤浅的,即使深刻也是在贩卖专家学者的思想。“熟读百遍,其义自现”,毛泽东告诫身边的同志《红楼梦》至少要读5遍,教师如果不反复研读课文,就不可能有深刻的独到的见解,也就无法体味读书的“三味”,更遑论给学生以阅读知道了。
  12、导语切忌做秀
  “好的开头是成功的一半”,公开课上老师们越来越重视导语的设计,追求新颖别致独具匠心,一开场就能博得一个“满堂彩”。殊不知,这正是老师内心表演意思在作怪,矫揉造作的导语朗诵只会拉开师生间的距离。因为,语文学习不是演戏,是师生间的对话和交流。为了消除学生的紧张,我们可以与学生进行短暂的对话来缓和气氛,引出话题。也可以开门见山,直接板书课题,走进文本。一节课的好坏,不在于导语的新颖精巧,而在整个过程是否让学生真正走进文本理解文本,是否让让学生的思维得到有效的训练,是否体现落实了“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三维目标。
  13、有感情的朗读要动真情
  有感情的朗读是一种要求很高的朗读技能,它绝不是仅仅表现在声调的抑扬顿挫、轻重缓急等技术层面上。我们可以把自己的朗读和名家朗读作一个对比,就不难发现我们的感情往往是做出来的,而不是心灵深处情感的自由流露。“感人心者莫先乎情”,这个“情”一定是真情,虚假的矫情只会让听众感到反感和滑稽。因此,让学生有感情的朗读一定要学生文本所蕴含的情感产生强烈的情感共鸣,激发他们的朗读激情,通过朗读来抒发内心的情感。
  14、“谢谢同学们”是错误的理念
  “谢谢你第一个发言!”“谢谢同学们的合作!”课上我们时常可以听到这样的语言,这似乎体现了老师对学生的尊重,其实这是“以教师为中心”的错误理念的体现,教师没有把课堂当作学生成长的平台,而是自己表演的舞台。我们应该树立一种“一切为了学生发展”的职业意识,公开课虽然是借班上课,老师和学生也仅仅是40分钟的短暂交流,但是我们仍就要立足学生的成长,要和学生进行真正的交流,使学生在课堂上得到发展,而不是让学生成为配合自己表演的观众。与其谢谢学生,不如给以鼓励,哪怕说句“老师为同学们精彩的表现感到骄傲!”之类的空话。
  15、不要追求课堂完整
  在40分钟内学习一篇课文,如果想面面俱到是不切实际的。然而,有不少参赛老师担心被指责教学不完整,字、词、句、段、篇,内容、主题、写作特色、延伸拓展、课后作业等无所不讲,拖堂不说,也在贪多求全中迷失了教学重点,最终只能蜻蜓点水的泛泛而谈,学生看似收获颇多,其实一无收获。课堂的完整只是观众感受,优秀的个性化的课堂大多是不完整的,因此,它不是我们的教学目标。课堂要重点突出,抓住一两个重点引导学生深入挖掘文本的意蕴,在对文本的解读中落实“三维”教学目标。(1)由于学习文言文要付出比现代文更多的认识努力,因此通常同学们对文言文大都敬而远之。我做过的课堂小调查显示,多数同学都不大了解所学文言文的内涵,不了解那些隐藏在陌生语言下面的更深层次的人类的智慧,教师应该把学生带进那个丰富多彩的世界。《烛之武退秦师》一文中说辞语言十分精彩,只有让同学们也意识到这一点,才能给他们留下深刻的印象,从而改变对文言文的看法。
  (2)小组合作讨论的学习方式被各个学科在课堂上广为应用,然而如何操作才更有效率,是教师们更应该考虑的问题。本课希望加强教师在其中的点拨作用,在同学们讨论的时候在大屏幕上给予过程指导,当然效果如何,是否替代了学生的思考尚需进一步探讨。
  (4)语文课堂应与社会生活紧密相连,因此结尾设计的拓展练习应让学生乐于探讨并且有话可说。很多父母都希望自己的孩子多用些时间在学习上,因而视网络为洪水猛兽。对父母说一段话,改变他们对上网的态度。
  (5)电脑投影的内容不应该是板书的替代品,围绕教学设计的课件也应该体现出现代信息技术与人文精神的结合。
  (6)新的语文教学理念更注重学习的学习过程,在当前的话语系统中,教师的作用问题、教材的处理问题反而容易被忽略。

文章评论

共有 0位用户发表了评论 查看完整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