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议现行新编初中语文教材

作者:成都市石室联中 杨婷|  时间:2004/6/20 6:43:22  来源:原创  人气:953
   令全社会关注的语文教学新大纲、新教材,于2000年秋正式启动。两年来,受到了中小学师生的一致好评。
  今天,笔者想就初中的语文新教材谈一点小小的感受。
  经研读分析,我深深的感受到:这套新教材有以下几方面显著的优点,可能也就是受到师生欢迎的原因吧。
  一、注重整体感悟
  新教材重视积累、感悟、熏陶,要求学生整体感知课文,重点突出,注意知识、能力、情意之间的联系。在编排上,新教材每学期安排了两个单元文言文,要求读读背背,以达到积累的目的;在教法上,一改以往每篇课文必须分段、归纳段意、概括中心意思的教学程序。避免了烦琐的分析,有利于老师创造性的进行教学,有利于师生教和学的能力的发挥。
  二、注重课后习题少而精
  新教材由原来的八大练习题一缩减为三或四题,删繁减负,师生有幸。
  旧教材主要按文体组织单元,阅读能力的训练线索不够明确、每篇练习题内容庞杂,兼顾方方面面。例如,叶圣陶的《苏州园林》,旧教材设置了八道练习题,篇幅长达将近四页,第一题,分析文章的结构,填表并举例分析;第二题,分析文章的说明方法;第三、六、七题,辨析近义词、体会词语含义和识记词语并造句;第四、五题,揣摩句子概括性和生动性;第八题,比较阅读,体会记叙文和说明文的区别。这么“全面”的练习题,促使教学面面俱到,教学内容难以取舍,阅读重点难以突出。
  而新教材则不然。请看同为叶圣陶的《苏州园林》(第三册第一课)的课后练习:
  1、熟读课文,说说苏州园林的主要特征是什么,文章从哪几个方面说明了这个特征?
  2、揣摩下列语句中加点词语的表达效果。(共3小题)
  3、比较阅读,,看看他们所写的景物有什么相似之处。
    三道练习题全部围绕预习提示的思路展开,第1、3题着眼于全文的整体思路,第2题侧重于局部思路。这样就有利于教师大胆处理驾御教材,有利于解决课时“不够”问题。
  三、注入了新的血液
  新教材强调文学素养的培养,既保留了旧教材的优秀选文,如朱自清的《背影》、鲁迅的《从百草原到三味书》、冰心的《小桔灯》、都德的《最后一课》等,又删除了一些枯燥乏味的文章,如原教材第三册中的读报单元。新教材的文学作品比重加大,古今中外的优秀名篇。如李煜的《相见欢》、普希金的《假如生活欺骗你》、王蒙的《在声音的世界里》、高晓声的《摆渡》、舒婷的《我儿子一家》、余光中的《乡愁》、席慕容的《乡愁》等。其中不乏港澳台作家的名作。很多增加的作品洋溢着现代生活气息,便于学生感悟。让学生觉得作品所反映的生活离自己很贴近。阅读推荐书目也增加了《西游记》、《水浒传》、《三国演义》、《骆驼祥子》、《朝花夕拾》、《繁星春水》、《子夜》、《围城》、《老人与海》、《钢铁是怎样炼成的》、《鲁滨逊漂流记》等等一流的精品。大大拓宽了学生的知识面,提高了学生的文学素养。
  四、重视语言的实际运用
  新教材将阅读与“写作、口语交际”分开编排,把写作和口头表达放在重要的地位,并辅之与丰富多彩的语文实际活动。在作文命题上也作了精心的设计,如第一册中,在强调写个性的文章的后面,作文命题是《我》《窗》;在要求写动情的东西的后面,作文参考题目是《那次,我哭了》——都是相当有启发性、又有宽广的容纳性的好题目。
  与旧教材相比,新教材可算是前进了一大步,可是,在新教材背后仍存在有一些忧患。
  由于小学未开设文言文,中学阶段一下就每册增设2个单元的文言文,内容上较旧教材加深加难。使学生学习效果的差距增大,形成了严重的两极分化。为此,希望文言文篇目能由少到多、由浅入深的循序渐进地安排到各册中。
  其次,虽然我们的新教材增添了很多可读的优秀文章,但在不少老师的眼里,这些文章不是考试出题的重点,认为可上可不上,并未放在重要位置,仅仅把他作为调和剂而已。可惜呀!
  再次,新教材对汉语知识(如词性、短语、修辞手法、词语的感情色彩、句子和单句等)都作了不考试的明确规定,有的老师就把它视作删除部分,不予教学。
  见于以上种种情况,我想,只有通过改革中考制度,改进检测学生学习的方法,才能使新教材的优越性充分展示出来。

文章评论

共有 0位用户发表了评论 查看完整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