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议课堂教学语言
作者:任娟 时间:2005/12/10 21:23:06 来源:会员原创 人气:1763
在我们的教学用语中,很多不规范的言语(也可以称为禁忌语)处处存在,屡见不鲜,有的还很严重。笔者认为,主要归纳为以下两种:
一、 隐性禁忌语
隐性禁忌语,指教学中无形给学生造成危害的语言。这类语言大多是一些模糊语言、是非语言,如课堂中“是不是、对不对、好不好”之类的提问,其实并无多大的价值。听课中就见到这样一种情况:一语文老师在上《松鼠》一课,文章第一节从总体上概述了松鼠的外貌特征,那老师居然问,“这只松鼠总体上漂不漂亮?它好看吗?这种问题能有多少含金量?学生的知识不可能从这里得到提高,相反,这样的长期教学,只会让学生的思维直线发展,他们的潜力根本得不到挖掘,更不用谈开拓创新了。
还有一种情况,也会阻碍学生的健康成长。我们都知道教学相长的道理,但有些老师就喜欢恪守传统,一开课就说:“这节课先听我讲,然后大家看书。”理解的倒好,不理解的可疑惑了,上课本是教师学生共同参与,学生在老师的步步引导下深入课堂,可他们竟明显地“教”“学”分离。从中我们看出,这老师说的话不科学,不符合教学规律用语,还是应该少说为妙。否则,误导了学生,影响了身心,可真是不可推卸的责任哦!
二、 显性禁忌语
显性禁忌语,指直接对学生身心造成伤害的语言。教师用语切忌“冷”“硬”“辣”,解释之,对学生说话千万不能打击,讽刺,严重伤害他们的自尊心。俗话说:亲其师,信其道。你水平再高,不能让学生把知识深刻领会掌握,还不是一个好老师。一般,老师说这话时丝毫不含蓄,不隐瞒,大有“宣泄直批”之快感。
如:一青年教师上数学课,一例题讲了三遍,底下学生没反应,就怒气大发地骂道:“你们真是笨猪一样,从来没见过。”可想而知,本想再认真的学生现在也没了兴趣。
这严重挫伤了学生的自信心,是对他们的心理产生了伤害。其实,教师的职责是传道、授业,解惑。讲解知识,作为老师的,一定要细微耐心,切不能急躁上火,否则于己于人都是不利的。
当然,教学禁忌语的产生有其多方面的原因,但作为我们教师,要不断学习,力争让课堂语言做到准确、简练、生动、精警,像磁石一样牢牢地吸引住学生。怎样使教学语言更有吸引力呢?
一、 教学语言的激励性
教师的语言应该具有感人的力量,热情、诚恳,富于激励性。教师一定要努力把活生生的灵感和思想贯彻到自己的语言中去。只有动之以情,晓之以理,持之以恒,导之以行,才能达到激励教育的目的。
二、 教学语言的启发性
教师语言要含蓄幽默,富于启发性。语言丰富,措词优美,含蓄幽默,会激发学生的兴趣,活跃气氛,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反之,如果整节课都板着脸,对教案一字不差地念,课堂肯定索然无味。
三、 教学语言的科学性
教师在课堂上提出一个概念,作出一个判断,说明一个问题,阐述一个道理,讲述一个故事,语言都要完整、精当、科学。“是什么”、“为什么”、来龙去脉、前因后果都要合乎逻辑。如果颠三倒四,含混不清,那注意力就会分散了。
四、 教学语言是生动性
任何学生都喜欢听生动形象,通俗易懂的讲解。如有个老师为了让学生清楚地记得“春”字,就猜了一个谜语“三人同日去看春”学生一下就记住了“春”是由“三”“人”“口”组成的。但是,通俗不等于庸俗,那种置教材于不顾,舍主题于一旁,单纯追求毫无意义的笑声的做法,非但无助于学生,反而分散其注意力。
五、 教学语言的条理性
文章有篇章结构,知识有内在联系,讲课也应该有条不紊。要让学生听清楚,有兴致学,教学语言必须条分缕析,有系统性和完整性。教师要把看书,讲解,练习等综合地组织起来,使整个教学安排有序,重点突出,好比是一篇主题鲜明,结构严谨,语言周密的好文章。教师对于课堂上的语言怎样衔接,怎样起承转合,都应该推敲一番,研究一番。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对语言的敏感性,是促进孩子精神世界高尚的一股巨大力量。”愿我们教师都能运用好教学语言,为自己课堂增色,为学生将来奠基。
文章评论
共有 0位用户发表了评论 查看完整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