紧扣“半”字,教学《孔乙己》

作者:翔宇教育集团宝应县实验初中 杨权应  时间:2005/12/11 8:24:10  来源:会员原创  人气:1747
  《孔乙己》是鲁迅先生最喜欢的一篇小说,也是一篇老课文,一直作为经典文章被选入初中课本。由于小说篇幅过长,内容较多,同时,作品所反映的主题离现在学生的生活现实很远,因此,选取教学的切入口,显得尤为重要。
  在备课中,笔者发现孔乙己的一生,始终没有跳出一个“半”字,课文中有很多的语句都直接含有“半”字,有些内容也暗含着“半”字,而这些语句和内容直接勾画了孔乙己的“半”字人生。因此,在教学过程中,笔者就紧扣“半”字,教学课文,取得了较为理想的教学效果。
  在初读课文,感知孔乙己这一人物形象后,笔者就让学生再读课文,找出文中与孔乙己有关的含有“半”字的语句和暗含“半”字的内容。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的学习热情异常高涨,经过梳理、总结,学生很快感知了孔乙己的“半”字人生。
  1、苦读半辈子,结果却连“半个秀才也没捞到”。
  2、说起话来,白一半,文一半,说话半懂不懂。
  3、姓名取之于“上大人孔乙己”这半懂不懂的话。
  4、喝酒,短衣主顾站着,长衫主顾坐着,而孔乙己却“站着喝酒而穿长衫”,两种主顾的身份各一半。
  5、替人钞书时,结果是“连人和书籍纸张笔砚一齐失踪”,做事一半,工作半途而废。
  6、被丁举人打了大半夜,“打折了腿”,本来“高大”的孔乙己“坐着用这手慢慢走”,以至小伙计平看了去,竟“全没有人”,孔乙己成了“半个人”
  7、分豆时是“一人一颗”,分给孩子一半,自己留一半。
  8、教小伙计写字时,“想在柜上写字,见我毫不热心,便又叹了一口气”,最终也没写成字。
  9、孔乙己死了,应该不会留下一半在世上,但掌柜的粉板上,分明还有他“欠十九个钱”的字样,残缺的肉体已经离开了人世,他的苦难灵魂却还附在酒店的粉板上。肉体的一半死了,安息了,灵魂的一半却还继续留在人世间受人嘲弄,受人侮蔑。
  在总结孔乙己“半”字人生的过程,指导学生联系孔乙己的外貌、动作、语言等语句,来体会人物的性格特征,深挖孔乙己的思想灵魂。如在理解孔乙己说话“半懂不懂”时,让学生找出文中孔乙己的语言,通过摹仿人物的语言,来体会孔乙己的迂腐;在指导学生感知孔乙己“身份各一半”时,要求学生抓住外貌描写,抓住那一件“又破又旧”的长衫,分析孔乙己的思想,体会孔乙己“羡慕上层阶级,鄙视劳动人民”的丑陋思想;在理解做事“半途而废”时,指导学生抓住有关动词来感知,体会孔乙己“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的思想,感知科举对孔乙己的毒害之深;在理解孔乙己被“打折了腿”,成了“半个人”时,指导学生抓住文中的“笑”字,摹仿店中人的嘲笑,指导学生感知当时社会的冷漠与冷酷,让学生明白孔乙己在笑声中出现,在笑声中死亡,揭示作者的写作目的是批判“当时社会的凉薄与病态”。
  一堂语文课,不可能面面俱到,教师也不可能在有限的时间里,做到面面俱到。有时,我们只要抓住一个恰当的切入点,围绕一两个主打问题,就能做到“牵一发而动全身”的效果,就好比歌手的一张专辑里的主打歌一样,使人耳目一新。在《孔乙己》一文的教学中,笔者抓住“半”字,就取得了较为理想的教学效果。

文章评论

共有 0位用户发表了评论 查看完整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