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趣的通假现象

作者:汉川市实验中学 王健龙  时间:2005/12/31 13:42:24  来源:会员转发  人气:784


  
  在学习文言文的过程中,我们常常会遇到古音通假的情况,仔细观察便会发现其中一些有趣的现象,很值得我们玩味。
  一、单项通假
  指某一借字只能与某一本字相通,二者不能互通。
  ①风吹草低见牛羊。 (《敕勒歌》)
  ②满坐寂然。 (《口技》)
  ①中“见”通“现”;②中“坐”、通“座”,“见”、“坐”只能分别单方面替代 “现”、“座”。“现”、“座”只能分别借用“见”与“坐”,二者不能互通。此种情况可图示为:A→B
  二、共项通假
  指几个借字可替代某一相同的本字 。
  ①故不错意也。 (《唐睢不辱使命》)
  ②一厝朔东,一厝雍南。 (《愚公移山》)
  ①②中的“错”与“厝”均与“措”相通,成为共项通假。此种情况可图示为:A→B←C。
  三、多项通假
  指某一借字可替代其它几个不同的本字。
  ①放辟邪侈,无不为已。 (《齐桓晋文之事》)
  ②其北陵,文王之所辟风雨也。 (《殽之战》)
  ①②中的“辟”分别通“僻”和“避”,这种一项与多项相通的情况可图示为:A←B→C
  四、互相通借
  指借字与本字二者互通。
  ①已后典籍,皆为板本。 (《活板》)
  ②无以,则王乎? (《齐桓晋文之事》)
  ①中“已”通“以”;②中“以”通“已”,二者互相通借。此种情况可图示为:A B。
  五、二字连通
  指有两个通假字连接在一起。
  ①往而糜弊腑冷不反者,不可胜数。 (《墨子•非攻上》)
  ②此(李)陵宿昔之所不忘也。 (《汉书•李广苏建传》)
  ①中“腑”通“腐”,“冷”通“烂”;②中“宿”通“夙”,“昔”通“夕”,二字相通。
  六、隔字相通
  指某一借字(A)的本字(B)与另一汉字(C)相通,那么,这一借字又与本字的本字相通。
  如:《魏书•刑法字上》:“盗官物一,备五:私则备十。”《资治通鉴•宋纪》元胡三省注:“备,陪偿”。这个“陪”字实际上就是我们今天的“赔”字。清代孙诒让说:“陪今作赔,古无此字。”可见,只有当我们知道“陪”通“赔”后,上面的“备”的意思才完全明白,即“备”指“赔”。此种情况可图示为:A→B,B→C,故A→B。
  七、群字互通
  即三个或三个以上的字相互通用。
  如:在表示“在……之上”这个意义时,陵(A)、凌(B)、淩(C)、倰(D)、輘(E)这几个字是相互通用的(可参见《辞海》等辞书注释)。尤其是前三字,通用的情况更多,所以《古汉语常用字字典》第159页在辨析这三个字时说:“凌的本义是冰,淩的本义是河名,陵的本义是大山。这三个字的本义差别很大,但是由于音同形近的缘故,在登、乘、侵犯等意义上,三个字通用。”这说明,Líng这个音用指“在……之上”的意义,古代还没有一个固定的字来表示它。 现在这个意义固定在“凌”身上。这种群字互通的情况可图示为:A B C A

 

 

文章评论

共有 0位用户发表了评论 查看完整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