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文教学不应忽视文学美

作者:佚名  时间:2006/1/3 22:18:57  来源:会员转发  人气:1261
  当今文言文教学中存在着“重字词,轻鉴赏;重技能,轻素质;重工具,轻人文”的倾向。“文言文教学是语文教学改革的一个‘死角’,即使在语文教学改革很红火的年代,文言文教学这块‘世袭领地’上仍然是一派‘春风不度玉门关’的荒凉景象。”(钱梦龙《文言文教学改革刍议》)很多老师在教学中受应试高考的制约,即着眼于字、词、句的解释和翻译,使形文言文教学目标单一化。这似乎是“实用性”极强的教学方法,理应得到应有的响应。可是,据我了解的情况看,绝大多数学生在学习古文时,一个最大的思想障碍,也恰恰是因古文与现代生活相去太远而没有多大“实用性”,而失去了学习古文的热情。对于教师而言,失去了“内因”的积极探究,学生的学习能力的提高尤其是综合素质的加强也就成了纸上谈兵了。而仅以读读背背为手段的古文教学,不仅完全失去了古文原本具有的美感,而且对于学生能力的培养,也会事倍功半,甚至无异是杀鸡取卵。
  再者说来,我们对学生的估计似乎也太低了,文言文教学不是外语教学,仍是母语教学,不是零开始,正如钱梦龙所说:“现代汉语是古代汉语的继承和发展,现代汉语的词汇、句法和修辞手段都不可割裂和古代文学语言的血缘关系……学生阅读文言文虽然有一定的语言障碍,但绝不像学习外国语那样毫无根基。”(《文言文教学改革刍议》)事实上一些浅显的文言文,如果注释充分的话,学生在阅读上不会和对现代文的理解有什么很大的差距。在教学文言翻译过程中我打了个比喻,文言文就象我们现代文的影子,古人说话方式与现代人只是有部分的不同。翻译的时候,就是要把现代文自己从古文中找出来,就象我们把自己的影子从阴影中找出来一样。而且,翻译时,需要运用合理的想象,这样也可以体会到文言文精练的无穷妙趣。能把翻译古文,演变成文学创作的人,才能真正地学习古文魅力。因为,一个好的翻译作品,无异是一种成功的再创造,它可以从联想、表达、阅读、理解等多方面反映人的综合素质。而古文的结构、立意、选材、艺术手法等多方面的妙趣,也只能在独立的二次创作中体会出来。而学生的二次创作能力的培养,最基础的仍然是教学过程的引导―――即教学中,教师对古文艺术手法的鉴赏与评析。
  所以,我认为,文言文教学应该基本上是文学教学。历来选入教材的文言文,绝大多数是文学作品或者是取其具有文学性而入选的其他作品。《桃花源记》、《醉翁亭记》、《滕王阁序》、《岳阳楼记》等等不折不扣的文艺散文。高中语文第六册古文尤其富有文学营养。比如《报任安书》是一篇“足以使司马迁‘复生’的‘奇文’,”是其在痛定之后长歌当哭的奇作。此文汪洋恣肆的笔法,激扬喷薄的思想感情,隐晦曲折的表达手法,跌宕不群的文字功底,我想每个读过的人都会深有体会吧?如果能将我们教师的体会变成学生的感悟,还用发愁学生在学习古文时不愿发究探微吗?因此,在文言文教学时,我们应侧重于欣赏,体味文中之情,想象文中之景,感悟文中之道,尝试文中之“雅”,进行审美教育还得全面学习课文的内容,正确评价作品,即在掌握字面意义的基础上,理解思想内容,学习表现形式,使学生从中受到教育熏陶,学到语言表达技巧,提高读写能力。比如教学《廉颇蔺相如列传》,不仅要从字面上读懂全文,还要学习司马迁用完璧归赵、渑池之会、将相交欢三个故事从不同侧面表现人物性格的选材方法,让学生在品味作者的文字功底的同时,品味作品的文学美。

文章评论

共有 0位用户发表了评论 查看完整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