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学中指导学生质疑的关键所在
"问"既包括自己的探究,也包括及时请教别人。学生问老师,徒弟问师傅,小生问长辈,这是很自然的事。孔子说过"三人行,必有我师"的话,因而主张"不耻下问"。俗话说:"入泽问渔父,进山问樵子。"作为中学生,更应该要有"一问到底"的精神。当然,中学生由于受年龄、基础知识、读书经验以及生活阅历等客观条件的制约,有时不一定就很会问。或者只问"小"者,不问"大"者;或者只问表象,不问本质。如此,往往会"小学而大疑"。在这种情况下,还需要老师去"导问",引导学生正确理解教材的重点、难点,引出学生的"多问",从而达到"教学相长"的目的,真正实现叶圣陶老师倡导的"不待老师讲学生自能读书……"的境界。
那么,怎样指导学生围绕学习目标质疑呢?
首先,培养学生独立确定学习目标的意识与能力。
这是学生质疑的前提。每篇课文、每个单元、每册教科书、每门学科,都有它们各自的知识目标。例如一篇课文,可以引导学生从以下诸多方面获得知识:整体感知内容、理清文章思路;理解词语含义、句子作用;理解段落结构与意思、文章主旨;学习修辞方法与文体特点;评价思想内容、语言特色、结构艺术、表现技巧、表达方式;同类文章的比较阅读等。
课文是"例子",是传授课文知识、训练语文能力、进行人文教育、培养学生审美情趣的主要凭借。语文教师要以一篇篇课文为例,引导学生阅读学习,达到相应的知识目标,逐步将学习语文的方法扩展运用到每个单元、每册教科书、整个语文学科中,逐渐培养学生独立确定学习目标的意识与能力,形成探究自学的习惯。
其次,引导学生就教材的重点、难点、精点发问。
教学过程中,学生质疑问难的范围很广,从字、词、句、标点及文章题目到行文思路、结构安排、文章中心、写作特点,面面俱"问"。为使质疑问难在帮助学生理解文章内容、把握文章中心上起到更积极的作用,教师应教会学生根据文章不同体裁及内容、单元训练重点进行提问质疑。就一篇文章来说,即可从单元提示、课前提示、课后习题质疑发问,也可以重点段进行重点质疑,还可以从写作方法及表达方式上进行质疑。例如初五册第一、二、三单元都是议论文,学习前先将议论文的阅读常识让学生了解掌握,如议论文的特点、要素、分类、论证方式、怎样找到中心论点、论据类型、论证方法、议论文语言特点等知识,这些知识点也就是学习议论文要解决的重点、难点。学生只要领会了上述要点,在议论文的学习中自然会针对课文的重点、难点、精点质疑发问。其他如记叙文、说明文、小说、诗歌、散文、戏剧的阅读,也可以这样指导学生去自学质疑。
第三,对"已知"的少问或不问,"未知"的多问。
学生质疑提出的问题无穷无尽,为了更好的解决学习课文的重点难点,提高课堂效率,教师要指导学生对于自己已知的问题少问或不问,而未知的问题则要多问、好问,真正达到"解惑"的目的。
在阅读教学中,质疑问难对促进学生理解课文内容,培养学生阅读兴趣习惯,发展创造性思维能力,以及帮助教师确定教学思路,调整教学方案均有积极意义。课堂中,就要把"果实"设置在"跳一跳"才能摘到的地方,引导学生跳进"最近发展区"去发展,让学生抓住质疑的关键,抑制质疑的随意性,开发学生潜在能力。
文章评论
共有 0位用户发表了评论 查看完整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