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古诗词警句的德育美育功能
作者:景新中学 汪正跃 时间:2006/1/6 6:22:26 来源:会员原创 人气:3899
所谓警句,是诗中精要动目,独拔于全篇之中,而又能统摄全篇之句,是经过作者苦心雕镂,炉火纯青的美的结晶,所以能流传千古,众口称诵。古往今来,无数人从中吸取了丰富的精神营养,提高了自己的审美水平和思想境界。对学生进行诗词警句教学,可使其受到祖国优秀传统文化的熏陶,可帮助他们扩大视野,增长知识,提高艺术鉴赏力,还可学习前人的写作技艺,精神境界,可谓得益匪浅。下面仅就警句在德育和美育方面的重要作用及教学谈谈自己的浅见。
警句的德育和美育作用是警句本身的思想性和艺术性决定的,有些警句,歌颂了祖国山川之美,如:“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杨万里《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又如:“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王勃《滕水阁序》)有些警句则蕴含了深刻的哲理,如:“不知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苏轼《题西林壁》)还有托物抒情的,如:“粉身碎骨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于谦《石灰呤》),有些则直抒胸臆,如:“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文天祥《过零丁洋》),以上这些例子,充分说明了警句极高的思想价值和艺术价值,是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素质和美育素质教育不可多得的好教材。如《长歌行》中“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伤悲”,就可警醒激励青少年惜时奋发,李清照“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又使人受到一种雄心壮志的鼓舞,而文天祥“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更可激荡青少年的爱国心灵,使其树立为国为民建功立业而不畏苦难和牺牲的崇高理想。于谦的“粉身碎骨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使人感受到一种坚定意志和高尚人格力量的鼓舞,陆游“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又使人由衷的感到“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心底自然而然的受到爱国主义精神的熏陶,如此等等,都说明诗歌警句重要的德育教化作用是不容忽视的。此外,诗歌警句本身即是艺术美的结晶,更有非凡的美育作用,警句在语言方面的精炼自不必说,可以说是达到了不易一字的程度,警句之美,除了精炼美外,主要是意境美和语言美,这些都可使学生受到美的陶冶,如那些描写祖国大好河山的警句,就可使学生领略祖国山川之美,如“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使人感到祖国山川的壮美。“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又使人仿佛置身于江南水乡“莲叶何田田”的诗情画意的秀美之中,“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不但使人感到秋叶灿烂之美,更使人觉得其中深含哲理,值得细细咀嚼回味。这样的例子可谓不胜枚举,从中我们可以看到,警句本身就是语言美的典范,学生可从朗读和鉴赏中体会祖国语言的优美,提高自己的语言修养,同时许多警句创造了美妙生动的意境,如认真揣摩、体味,可使人沉醉其间,留连忘返,自然而然的受到美的陶冶,逐步培养健康向上的高尚情操,提高自己的审美水平和思想境界,由此可见。警句的美育作用也是极其巨大的。
对学生进行警句教学,充分发挥警句的德育和美育功能,不是一朝一夕所能完成的,培养学生理解鉴赏,评价警句是一个渐进的过程,要在朗诵中培养陶冶学生,要引导学生日常生活和作文中适当运用警句,做到活学活用,要引导学生用警句鞭策自己,不断奋发向上。对警句的教学,关键在于积累,贵在持之以恒。教师可采取灵活多样的方式,如一天一句;教师适当点评,引导学生背诵;结合自己的感受和实际写好读后感;具备一定基础后,可发动学生自己找警句,教师指导总结,并向全班推荐,也可适当开展有关警句的知识竞赛,提高其学习的积极性,帮助其养成自觉积累的好习惯,当然,教师也要及时发现并纠正学习中的一些偏差,如个别或个数学生在作文或说话中堆砌警句的毛病,学生因对警句理解不准确,滥用误用警句的毛病等。
文章评论
共有 0位用户发表了评论 查看完整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