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新课标下语文多角度阅读
作者:不详 时间:2006/1/12 15:46:47 来源:会员原创 人气:2769
多角度阅读,关键在于确立角度,站在不同的角度会有不同的理解和不同的看法。所以,选择角度尤为重要。怎样选择阅读的角度呢?可以着眼于某一人(或某些人),也可以着眼于某一情节,提出问题,思考问题。
现在就以《走一步再走一步》为例,谈谈如何进行多角度的阅读。
首先,选择着眼于某一人(或某些人)的角度。比如在《走一步 再走一步》中,可提出:父亲怎样教孩子脱险?为什么他不直接把孩子抱下来?父亲眼看孩子在悬崖石架上下不来,明知孩子一不小心就会摔死。可是,他并没有上去救护孩子。父亲深知,如果自己去救,孩子的能力就毫无进展,所以,只是鼓励、指导孩子“走一步再走一步”,让孩子自己下来,经受一次历练,增长勇气和经验。就这样使一个孱弱的孩子获得勇气和信心,变得勇敢。“我”就是在父亲的指导和鼓励下,自己一步一步的走下来,脱离了危险。经过一次经历,增长了勇气和经验,事实上“我”确实从中得到了终身收益的经验,使“我”获得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正如“我”在文中写道:我曾屡次发现,每当我感到前途茫茫而灰心丧气时,只要记起很久以前我在那座小悬崖上所学到的经验,我便能应付一切。也就是:无论遇到怎样的危险和困难,只要化整为零,把它分解开来,分解为一小步一小步, “只要想着你是在走一小步”,“走了这一步再走下一步”,一步一步走下去,困难就不大了,终将战胜巨大的困难,赢得最后的胜利。
教学中要鼓励学生“走进去”、“走出来”结合人生体验谈出自己的见解和方法。通过对父亲的行为分析,如何看待“我”的父亲?我们又能从中得到什么启示呢?学生们畅所欲言,得出:这个父亲很懂得怎样训练孩子。同时还告诉我们,对孩子不要溺爱,要科学地训练孩子,使之自立自强,作为家长,当孩子遇到困难和挫折时,要给予指导、鼓励,不能包办代替,路要让他自己走,在走的过程中让他不断成长,不断成熟起来。
一个问题解决了,再提出:如何评价杰利和另外四个小伙伴?若我们是“我”和“我”的伙伴又会怎样做呢?通过讨论同学们明确:对于一个体弱多病的孩子,在被困的惊慌、恐惧、陷入绝望时,多么乞盼能得到大家的救助!然而,从“我”的小伙伴看,当“我”陷入困境时连好朋友杰利也走了。但最后他还是把“我”的父亲找来了,说明他还是富于友情,富有同情心。可是,另外四人却丢下“我”不管,还无情地嘲笑,这也许是幼稚的表现,但似乎有些令人感到可恶和可悲。起码对一起玩的伙伴缺乏同情心,没有友情,没有患难与共的爱心。如果是我们——作为同学或朋友,应想他人所想,急他人所急,应有患难与共的爱心,珍惜同学或朋友之间的感情,尽力地帮助“我”,起码应有对弱者的同情心。而“我”呢?在绝境中或死神面前,在孤立无援的情况下,怎么办呢?要坚强勇敢,鼓起勇气,坚信自己有信心、有能力,能克服困难,进行自救,不能坐以待毙。
通过对人物的分析,既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又受到了启迪,联想和想象能力得到了培养,而且,培养了懂得珍视友爱的感情和学到做人的道理,学到了课文本身所学不到的知识,何乐而不为呢?
再从故事情节看,从“我”由“出险”到“脱险”的经过这一情节看,这虽是一件小事,但对“我”来说却意义重大。有何重大意义呢?它不但激励了“我”勇敢的精神,鼓起了战胜困难的勇气和信心,使“我”脱离了险境,更让“我”从中感悟到一个人生哲理,获得了一生享用不尽的精神财富,那么,我们从中又学到了什么?得到什么启示呢?经过探讨领悟到:人生的路途总是从坎坎坷坷中走过来的,不可能一帆风顺的,常常会碰到预想不到的困难。在遇到困难时,要有战胜困难的勇气和信心,坚信“年轻没有什么不可以!”,“试一试就能行,拼一拼就会赢”,对一切艰难险阻应有积极有为的心态,那么,我们一定能战胜它。如何战胜呢?在战胜困难的过程中,我们也要象“我”一样,把大困难分成一个个小困难,“走一步”,解决一个小困难,“再走一步”,再解决一个小困难,“一步一步走下去”,小困难一个一个地解决,最终能战胜大困难。从“我”战胜困难中使我们领悟到的人生哲理,生活中要善于感悟,要从事件中悟出道理,即因事推理。因为普通的事件中往往孕育着深刻的哲理。如果能像文中的“我”不断的思考,善于地感悟,无论做人也好,做学问也罢,精神也就会越来越充实,人就会聪明起来。我们的思想也将会闪现理性美的闪光,也会拥有一个高质量的人生。
总之,通过多角度阅读课文,既可以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又培养了学生联想和想象的思维能力,养成良好的习惯。经过“走进去”、“走出来”,会有不同的感悟和发现,受到深深的启迪,再联系生活实际,善于感悟,通过自己对所遇到的事情,领悟出道理,并加以总结,也能成为宝贵的精神财富而终身受益。对他人的人生也将会有深深的启发。
以上是本人的不成熟的看法,敬请同行批评指正。
文章评论
共有 0位用户发表了评论 查看完整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