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兰芝遭驱遣原因的探析
作者:佚名 时间:2006/1/14 7:36:20 来源:会员转发 人气:958
人教版高中语文第三册教师教学用书解说为:是由于封建家长制的迫害,是焦母的一意孤行。是为了维护她的家长权威。四川教育报刊社主办的《今日中学生》的解说是:庐江府小吏焦仲卿与他的妻子刘兰芝两情相笃,却不为当世所容……控诉了封建礼教对年轻人纯真爱情的戕害。“不为当世所容”,究竟指什么不为当世所容呢?很多教辅书归纳为“封建礼教”,那么,刘兰芝究竟违背了封建礼教的什么条款呢?
有的凭诗中“汝是大家子,仕宦于台阁”而分析仲卿出生于官宦人家,在严格的门阀社会里已经具有被“品”的资格,将来有可能凭借靠山飞黄腾达,兰芝自叹“昔作女儿时,生小出野里”(文中媒人有“说有兰家女,承籍有宦官”而说刘兰芝出生名门,应是媒人讨好的话,未可轻信)而认为是等级地位的差异造成兰芝被遣。如果真是门第差异的话,他们当初就绝对不会走到一块。
其实,兰芝被遣,最根本的原因可能是她未为刘家生下一子半女,传宗接代的任务没有完成。
《大戴礼记·木命篇》规定了“七去”(又名“七出”)条款:“妇有七去:不顺父母去;无子去;淫去;妒去;有恶疾去;多言去;窃盗去。”这无异于法律,兰芝嫁到刘家“共事二三年”,但未有一子,惹恼了“以孝治天下”而具有绝对权威的父母。如此,兰芝怎么会不遭焦母的驱遣呢? “不孝有三,无后为大”呀。所以焦母随意找个借口“此妇无礼节,举动自专由”,便算“不顺父母”,将兰芝逐出家门。 而真正被遣应该是“七出”之二“无子去”。
试想:“无子”是兰芝的过错吗?
“十七为君妇,心中常苦悲,君既为府吏,守节情不移,贱妾留空房,相见常日稀,鸡鸣入机织,夜夜不得息,三日断五匹,大人故嫌迟,非为织作迟,君家妇难为。”这里的理解颇关键:我嫁给你后,眼见自己未怀上孩子,心中很是不安,所以常悲苦;你作官后遵守衙门规则专心不移,很少回家,我常常独守空房。言外之意,难道不生孩子是我的错?我在家辛勤劳作,母亲仍“故嫌迟”,“故”,因为有未生孩子的原因,所以“故”嫌迟,这不是存心找茬儿吗?下文焦仲卿在母亲前作了辩白:“共事二三年,始尔未为久,女行无偏斜……”其实仲卿在母亲跟前作了隐隐的说明,对我们夫妻二人来说,婚姻生活才二三年,刚刚开始,还不算很长啊。要生孩子,还可等一段时间呀。作为抱孙心切的焦母,却早已没有耐性,就以“此妇无礼节,举动自专由”为由,以家长权威压人,驱走兰芝,为儿子再娶。事实上,兰芝辞别府吏、小姑的一番话语,无不显示出兰芝的高尚“礼节”(不详述)。如果兰芝有孩子,在辞别时不涉及到,不去跟孩子告别,那才怪呢。
所以,兰芝遭遣,真正的原因是她未为刘家完成传宗接代的任务,没有满足焦母抱孙子的强烈愿望,尽管她有千般美万般好,单凭这一点,就得不到焦母的喜爱了,而“无子”的责任,恐怕更多应由焦仲卿担负。
文章评论
共有 0位用户发表了评论 查看完整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