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女人和她的矮丈夫》折射的社会悲剧

作者:佚名  时间:2006/2/3 10:14:00  来源:会员转发  人气:3145
  《高女人和她的矮丈夫》作者冯骥才,1942年生,浙江慈溪人。70年代开始文学创作,已出版小说集《雕花烟斗》、《铺花的歧路》、《雾中人》、《高女人和她的矮丈夫》、《怪世奇谈》、《炮打双灯》等及长篇小说《义和拳》(与李定兴合作)。冯骥才善于记录现实的风云,表现“文革”中令人颤栗的生活,又擅于描写近代历史,表达对传统文化积淀的思考。写法不拘一格,富有探索精神。
  《高女人和她的矮丈夫》是冯骥才把视角转向市民文化心理的一个短篇。作家捕捉到一对“身高逆差一头”的夫妇,从他们所遭受到的冷眼和中伤中,揭示世俗心理中卑微、污浊的一面。那趋炎附势的势利眼光,那落井下石的市侩行径,那窥人隐私的奇异癖好,那搬弄是非的旺盛精力,充分表现了小市民文化心理中的污垢。这种市侩心理有历史积淀的文化垃圾,也有极左政治的社会遗毒,它们的共通之处,是对人的不尊重,对人的个性、自由的漠视和践踏。这种对人的生存价值的漠视,终于酿成了这对“反常”夫妇的悲剧。小说通过这个悲剧的产生,使人们看到市民文化心理现代化的重要性。
  小说抓住人生奇特的不规则的旋律展开艺术构思,充分揭示其背后的生活哲理。高女人在世俗冷眼和政治中伤中抑郁而死之后,鳏居的矮男人还像妻子在世时那样,出进总把雨伞举得高高的,“这时,人们有种奇妙的感觉,觉得那伞下好像有长长的一大块空间,空空的,世界上什么东西也填补不上。”这空间对矮男人来说,是无法填补的生活亏空,无法弥合的感情创伤;对于读者来说,是充分思考的广阔余地。它让人们思考,是什么造成了这生活的悲剧。作者留下这块艺术空间,把读者引入哲理沉思的境地,人们可以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和情感意识去填充它,在这个空间里咀嚼复杂的人生内容与社会内容,获得一种余味无穷的艺术美感。
  而细节描写的成功,丰满了这篇小说的人生内容。除了雨伞下面那块空间的细节之外,邻居在吃团圆饭时无聊地把长颈酒瓶与矮礅罐头放在一起猜谜的细节,揭示了世俗心理的丑恶,显得同样精彩。作品在生活的不规则旋律中获得哲理的构思,又以生动的细节描写丰富了艺术形象,显示了小说创作的一个思维规律。
  这篇小说曾经红极一时,从它叙述的一对平凡而又奇特的夫妻的日常生活中,读者往往能挖掘一些别致的深意,这次,我就要从这篇小说中引出"关注和忽略"的话题.
  故事的情节并不复杂,一个身高超群的女人嫁给了矮她很多的男人,但悲剧随之也就开始了.
  那是文化大革命时期.高女人是一个普通的服务员,而她的矮丈夫是一个研究所的研究员,拿着不菲的工资.邻里的窃窃私语愈演愈烈,也愈加恶毒起来.一切皆因他们俩那引人注目的身高对比.人们只看到他们不和谐的外表,却看不见他们平静的相爱.小说特别描写了一个细节,就是下雨天矮丈夫拼命踮起脚跟为妻子撑伞的场景,但是可惜,文中的邻居们却看不到也不理解.流言从开始的嘲笑讥讽向攻击发展.团结大楼,也就是他们居住的地方(挺具讽刺性的名字),里面平庸的人们揣测高女人一定是为了钱才嫁给矮丈夫的,而且凭空捏造,说他们夫妻与海外私通.在那个年代,这一项罪名砸下来是会出人命的呀!高女人和她的矮丈夫终于被隔离批斗了.
  批斗会是小说最精彩的场景,从那个闹剧般收场的批斗会中,我可以再一次讽刺人们关注和忽略的东西,批斗会在团结大楼那些心理极不平衡的女人们的叫嚣声中开始,可是她们所抛出的问题却离革委会的意思越来越远."矮子一个月给你多少钱?""他拿那么多工资,不是和海外私通怎么可能?"瞧瞧,这就是打着堂而皇之的旗号的正义者们所关注的.他们忽略了人性深处最感人的东西,如爱情,同情,善良.
  高女人死了,在她生了孩子之后.矮丈夫终于平反了,一个人领着小孩寡居,雨天她仍努力向上举着伞,伞下却永远留着那段让人心碎的空白.
  在那个非常时代,人性被扭曲,所引发出的悲剧肯定不少,其实,即便现在的人们,不还是对一些不合习惯的事物戴着有色眼镜去评价吗?看一个人,仿佛盯着白纸上的黑点,只关注他的缺点,却对优点视而不见.这样的事不是司空见惯吗?一个人构不成大气候,如果全社会都这样,那岂不是会孕育出更多的悲剧?
  人们啊,摘下你们的有色眼镜,不要关注花哨的表面而忽略事情的内在本质吧!


 

文章评论

共有 1位用户发表了评论 查看完整内容

  • lee 于02-26 17:36发表评论: 第1楼
  • 非常不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