残缺的现实·完美的理想——《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赏析

作者:佚名  时间:2006/2/15 10:16:40  来源:会员转发  人气:6121

  水调歌头
                                                             苏轼
  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兼怀子由。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诗人既不写明月之美,也不写佳节之欢,突如其来地发出一连串的疑问.这可能是为了挣脱写中秋词的俗套,但更有可能还是长期以来心灵深处一大堆疑问的突然爆发."明月几时有",猛一想这是人人皆知的事.细一想这却又是人人都无法知道的事---这是只有深思熟虑才能发现的一连串的疑问.虽是突如其来,但却不是偶然.一连串的疑问,焦点是明月.可诗人想象的翅膀,却驰骋六合:忽而青天,忽而明月;忽而玉宇,忽而人间;忽而神话,忽而现实.但他无论问到什么地方,也没有问出个确切的答案.问得一步比一步难答,疑得一步比一步甚远.在如此深沉的一文中,究竟寄托着什么呢?
  “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这里所表达的感情起了剧烈的变化.疑问的目的就是为了解决迷惑,就是要把难以解释的问题问个水落石出;把犹豫不定的思绪问出个坚定的信念;把茫茫不知所措问出个踏踏实实.假如明月是几时有,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都问不出个究竟来,那么琼楼玉宇的高处到底能胜寒还是不能胜寒,岂不是更加难以肯定,更加茫然莫解了吗?人没有上天的欲望则已,一旦产生了这种欲望,精神就只能沿着"恐"的方向发展,而不能给信心找出丝毫的根据.这几句词形式上是想寻求答案,内容上却是发展了疑问.
 “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诗人的感情又一次起了剧烈的变化.虽然问得如此深沉,如此全面,如此诚恳,到头来还是一场空.虽然由疑而欲,由欲而起舞了,但弄影的人并未上了自己所向往的青天,而是依然在堤上徘徊.问方向,方向不明.问信心,信心不足.问归宿,归宿不清.以茫茫莫解开始,以茫茫莫解告终.以解惑为目的,最后还是一团困惑.
  这段写中秋佳节的文章,虽然写了月,写了酒,写了舞,却没有写丝毫的欢乐和半点的信心.实际上是借中秋明月,作了一大段问天的诗.屈原在他的<<天问>>里寄托着自己鲜明的爱憎.东坡在词里所寄托的却是尚未确定的一种矛盾状态---既不敢信心百倍地上,又不肯死心塌地的下;既不能全力以赴地去追求,又不能心甘情愿地舍弃;时而天上,时而人间,一会儿理想,一会儿现实的一种迷离恍惚的特殊精神状态.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矛盾的精神向确切的感情过渡。这里写的不再是向明月发出一连串的疑问,而是明月紧紧地照着人。它由红楼照到绮户,由绮户照到不寐的人。人为什么不寐呢?不是良宵的欣慰以及佳节的欢乐和兴奋所至,而是伤离怨别,对月怀人的结果。
  “不应有恨”,月是无情之物,不应有恨。但是人偏偏要在无情之物中,写出有情之恨来。“何事长向别时圆”,表面是问月,实际是问人。月的圆缺是可以预料的,人的离合确实很难预料的。在这个巧妙的疑问中,暗暗的流露出因意外不幸而沦落异乡,良宵佳节骨肉不得团聚的愤慨。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诗人好像怕人识破借问月而泄出的愤慨,刚刚把心灵深处的真实感情略加发泄,便立刻用理智把他辩倒。虽然没有说自己心中的不满是不应该的,但却明明地表示:月的残缺,人的悲离都是不可避免的。既然知道是难全,为什么还发出“何事长向别时圆”的疑问?一个失意的人,孤零零的冷冷清清的在异乡暗度良宵佳节,其寂寞的感情想用理智来克服,总是有些勉强的吧。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婵娟”既指嫦娥而代月,又暗喻美好之全。感情必须用感情来战胜,把感情付诸理智来判断,不是暂时的自我安慰,就是长远的预后不良。为了不让佳节的离愁来窒息人,诗人于是把揪心的寂寞寄托在愿望上。愿望是美好而热烈的。但人真能长久吗?千里他乡的明月真能光辉灿烂吗?希望这样,但愿如此。而真诚热烈的希望,往往是战胜不行,走向光明的第一个起点。
  这段写骨肉离情的文章,体现出全和缺的观念。既没有走向“不完全宁愿无”的绝境,也避开了“抱残守缺”的死胡同。从“转朱阁”到“共婵娟”,由恨不全,而承认难全,由承认难全,而把全寄托在愿望上。诗情螺旋式的发展着-既不一味的怀恨,也不一味的悲观。
  诗人借中秋明月抒发出来的矛盾精神,借骨肉离情体现出来的全缺观念,是互为表里的。全是理想境界的现象。缺是现实生活的反映。可贵的是在诗情起伏过程中,诗人是中能以高昂旺盛的乐观主义来对待残缺的现实,并坚持完美的理想。一轮光辉灿烂的明月,从篇始照到篇终,从现实生活照到理想世界。作者虽有犹豫,并无悲哀;虽有怨恨,并无颓唐;虽然没有良宵佳节的欢乐,但对未来生活也还没有失掉信心。 

文章评论

共有 3位用户发表了评论 查看完整内容

  • 胡紫微 于05-02 10:07发表评论: 第3楼
  • 谢谢啦!棒!

  • 玥彤 于03-14 13:25发表评论: 第2楼
  • 棒极了
  • 游客 于03-14 13:04发表评论: 第1楼
  • 谢谢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