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县中模式”对南京教育的借鉴意义

作者:南京市江宁高级中学 张小兵  时间:2006/2/20 20:19:41  来源:会员原创  人气:1219
  “县中模式”作为特殊的词汇在今年南京高考遭遇“滑铁卢”之后引起了人们的高度关注。综观有关“县中模式”的争论,南京教育界大致是给“县中模式”这样定义的:苏北、苏中等地区的县中,为提高高考升学率,而采用的消耗时间、强化训练、全程封闭的军事化(死揪、地狱、魔鬼)管理模式。点击网络搜索“县中模式”,便会出现许多评论文章。而大多作者认为“县中模式”全然不适合南京,主张抵制“外来和尚”的传经。笔者以为,我们还应当冷静思索,“县中模式”真的全是这样的吗?“县中模式”就纯乎是应试的机械模具吗?“县中模式”对南京就没有借鉴意义吗?教育不能简单粗暴,更不应做逞匹夫之勇的莽夫,而应以他人为镜,思己之得失。
  首先,我们应看到支撑“县中模式”精神动力。在客观上以“上线率”衡量办学好坏的今天,许多中学忽视了德育,几乎将所有精力扑在智育上,这种做法无异于“缘木求鱼”。学习是学生的心理和思维的过程,是探究知识、认识世界的过程,忽视了学习的意志的培养和与社会和谐共处的人文情怀的熏陶,是很难达到学习的最佳境界的。为什么“县中模式”下的同学大多能持之以恒地学习,而我们的学生往往做不到呢?
  南通是“县中模式”的集中地区,笔者也曾在那里学习,并工作过,我们能从南通学生身上能明显感受到一些特殊的精神状态。
  人无志不立,和所有地区一样,南通也有家庭富裕和贫困的学生,但他们大多都有着远大而不空洞的理想,和毕生追求的坚定的志向。诸如,记得任教南通时本班有一个学生,父母拥有千万资产,而他却这样立志:超越父辈,做自我的主宰。同样是本班一个贫困生,父母双下岗,而且体弱多病,面对家庭困境,他毅然挑起家庭重担,并这样立志:责任挑在肩上,我是家庭的大梁;思想落实到行动上,我将是时代的栋梁!试想,有了这样的理想和志向,还有什么干不成的事呢?
  有人认为,苏北、苏中地区的学生大多因地区落后而有通过高考越龙门的愿望,而南京学生则不存在这个问题。我想提醒持此论调的朋友注意:为什么就不能引导我们的学生树立走出自我,走向世界的志向呢?我想,如果有了这样的愿望,并付诸行动,我们现在又怎么会一再追问南京“高考之痛”呢?崇高的理想又何尝不是素质教育的内容呢?
  南通学生经常说,“忍”是“心”字头上“一把刀”,学习就是要有刀刃插在胸膛我自岿然不动的忍耐力。外面的世界太精彩,如今的南通经济迅速腾飞,日子红火了,家庭富裕了,是不是就可以放弃学习的追求了呢?对于此南通人心里有谱,他们经常用这句话告诫子女:富不是福,穷不是害,学习奋进才能一代传一代。记得过去有一个学生,父母双亡,轮流寄养在亲戚家,但他没有被巨大的悲痛压垮,而是这样说:我要忍常人不能忍的伤痛,做常人不能做的大事。
  南通学生身上有着较强的定力。南通老师经常用《论语》中的一句话和学生共勉: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就有道而正焉。主张将精力投入到学习中去,而不要过分注重物质的享受。记得一所学校的教学大楼上还刻着郑板桥的名言: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古人云:“悟道在静,静则慧生。”学生的心静了,学习成绩自然就会提高。
  其次,我们看问题应当公允、科学,不可一棍子将一个教育现象打死。教育是一门科学,因此有其客观规律。“县中模式”并非纯乎“死揪、地狱、魔鬼”的管理模式,也有其注重细节、关注个体等方面的优点。
  “县中模式”的核心是“夯实基础,滚动提高”,靠的就是一个字“实”。
  “县中模式”教育可以归纳为“三化原则”,即要素化、集约化、内在化。如办学规模求实在,资源配置求实用,内涵丰富而不花哨,苦练教学内功而不呆板等便是很好的明证。
  “县中模式”教育主管部门和学校大多有教科学的管理和评价体系。教育主管部门牵头把好学校发展的方向,落实校长负责制,执行分管校长、中层干部考核制,贯彻年级组团体作战制,细化班主任、任课教师分层推进制。关注本科临界生、狠抓后进生,建立“人盯人不放松”的专人联系学生制度。大多学校高考成绩考核和评价采取“分解合成”的办法,从发展的角度制定班级高考本科上线指标数,不唯中考成绩定指标,充分调动了广大教师的积极性。
  “县中模式”下的各大名校有一些共同做法,如:学习习惯常抓不懈,培养肯吃苦、上规矩的优良作风;教学资料届届相留,不断更新,确保学生练习的“精度”;科学落实知识点教学,合理分解思维过程,力求准确而具体;注重方法的传授和课堂的互动,教师精讲而不“满堂灌”;课后作业讲究科学化、具体化、小型化,教师辅导注重及时性、针对性、实效性等等。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 既然“县中模式”也并非一无是处,别人的好东西我们固然可以“放出眼光,运用脑髓”执行“拿来主义”。值得提醒的是,“县中模式”有着自己存在的土壤,我们千万不可“邯郸学步”,而迷失自我。诸如“朝五晚十”的“恶补”未必就是一剂“良药”,况且“是药三分毒”啊!面对高考的阵痛,我们应理智地借鉴,科学地规划,大胆地改革。关键看过程,重点抓落实。

文章评论

共有 0位用户发表了评论 查看完整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