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问”不如“巧问”——对《项脊轩志》一文问题的设计思考
作者:佚名 时间:2006/2/21 15:59:34 来源:会员转发 人气:3066
一、提问要着眼于培养学生对课文的概括能力
概括能力是要求抓住文章的实质,简要地复述文章的一种能力。它是阅读能力训练的第一步。衡量一个学生阅读能力的强弱,其中一个方面就是看他的概括能力。学习一篇课文,学生是否了解了文章的内容,是否把握文章的梗概和精神实质,教师在这方面精心设计问题,是有利于培养学生概括能力的。
二、提问要着眼于培养学生的理解能力
作者写这篇文章的意图是什么?表达了怎样一种情感?文章展示给我们的是一种什么样的思想轨迹和灵感火花?我们学习这篇文章从中汲取哪些精华?这些都要求教师深入钻研教材,全面把握教材,精心设计、提出具有导向性的牵一发而动全身的问题,使学生在探求的过程中获取知识、强化理解能力。
有思维价值的问题往往有一定的深度,只有深入发掘才会发现。在设计问题时,一定要做好铺垫,注意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化深奥为浅显,培养学生的探求精神和理解能力。
三、提问要着眼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知识的增加,能力的提高,最终要体现在创新上。敢于走前人未曾走过的路,敢于突破现状,才能有所创新。墨守成规,只能机械模仿。在学生对课文理解的基础上,鼓励学生跳出思维定势,开阔思路,勇于创新,提出与他人不同的见解,使学生的创新灵感得以激发。
课堂提问是教师授课常用的手段,如何利用提问激活学生的思维,加深理解,使学生能举一反三、开拓创新,是我们应该刻意追求的。有句话讲得好:“教师在传递知识的同时,应该越来越多地激发思考。教师应是帮助发现矛盾而不是拿出现成真理的人,在教学中他应该越来越多地成为顾问,应是一个交换意见的参考者。”课堂提问这门教学艺术,需要我们教师不断去探索、去总结、去创新。
前几天我讲了一节汇报课,我教的是《项脊轩志》的第二课时。这节课的教学内容是学习本课文的传情艺术。我的导语设计围绕古代几篇写亲情的散文,来创设一种感情的氛围。抒写真情是这篇文章一个最鲜明的特征,应该首先让学生抓住集中体现作者情感的句子,即文眼,从整体上把握文章感情脉络。这里可以设计问题,让学生动脑找出最准确的信息,紧接着思考这一句独立成段在结构上的作用,从而明白第二自然段“多可喜,亦多可悲”一句是感情的主线抒作者之情怀。如果按照文章的自然段落的顺序,也可以明白,但这样就会失去了高屋建瓴的整体气势。
研读文本,赏析品味是教读重点。学习文言文不朗读是不行的,朗读也是发现问题、创设情境的一种手段,应该结合分析贯穿始终。既然有了整体的线索穿引,下面就按自然段落顺序细读课文。第一自然段是文章的开篇,开头点题。在朗读中,可以让学生思考这一段那些语句体现了“可喜”之情?有的同学可能找的不太全面,这正是还处在对字词的理解上。其实这里有三小层:小屋的修缮之乐,周围环境的美景之乐,轩中的读书之乐。第一小层学生很好理解,不用细说。第二小层学生确实能感到小轩周围环境的美好,但有一个细节需要注意,“万籁有声”与“而庭阶寂寂”是否矛盾?是写幽静还是写喧闹?如果是写“静”,可不可以把“万籁有声”改为“万籁俱寂”?为什么作者要把看似矛盾之语放在一起来写?这些问题都是与第三小层联系在一起的,进一步突出“可喜”之情。在这样清幽雅致的环境中读书,也显示了作者的情操美和精神世界的丰富。同学们可能不太深刻理解作者归有光在一个简陋的小轩中为什么竟会如此怡然自得?所以有必要在这里联系中国古代文人的“雅趣”情操与价值取向,这可算是一个深层次的“无问题”的问题。通过老师的讲解,让学生的思维开阔起来。
分析“可悲”之情,我抓住细节传情、直抒胸臆、托物寄情三方面来谈传情艺术。首先得明白作者共写了几件悲事,有哪些主要的人物。学生很快能找到写的第一件悲事即大家庭的分家变故的景象,一般人的意识理解到了家族的变故,可以设计这样的疑问引导深层思考,这一层次是怎样体现出作者的悲情的?学生的思考需要一个铺垫,比如设置悬念,按现代人的标准看一个大家庭分别独立成家建立小家庭是很正常的,无可厚非的事情,为什么归有光把大家庭分家看作是悲事?这个问题可以让同学们相互讨论,本质的东西可能答不上来,因为时代的距离原因,要联系中国的民族文化及民族心理的精髓——“和”与“合”,经过讲解同学们就会豁然开朗。接下来写回忆母亲和祖母,重点抓住人物的语言和动作描写,文字寥寥简约,感情却丰富细腻。可以联系自身体会,体会人物的心理,感受母爱和亲情的浓浓。结合作者的年幼丧母、聪颖好学却功名不仕等生平体会作者的悲情。第5、6两段是附记,这一部分作者借此回忆写亡妻的往事。其中有一个片断学生可能疑惑,夫妻情深,小屋欢语何止千言万语,作者为何单写转述诸小妹语?诸小妹为何提阁子之事?这自然是写轩中夫妻浓情蜜意。过渡问作者丧妻之后有没有直接表露自己对妻子的感情?学生马上回答道没有。追加问是作者对妻子的感情不真、淡化了还是他不爱妻子呢?都没有。再问那是通过什么表达方式看出来的,从文中找出这样的文字描写。以上作者抒发对家族、母亲、祖母和妻子的感情的文字描写,通过问题引导,归结出采用的都是细节描写,使人物形神毕肖,感情得以流淌。这时撒出去的第一根主网丝学生抓到手了。
第一根网丝捞的费了一番功夫,紧接着第二根网丝撒的干脆,本文除了运用细节描写间接传情外,还有没有采用别的抒情方式,哪些语句体现出来了?这就是第二根丝直抒胸臆,将感受和事件融为一体,造成一种如泣如诉的情调,感染读者的心灵。
这篇文章的结尾最为人所称道,显得余韵徐歇,悠悠不尽。针对本册书学生对诗歌的学习、鉴赏,可以设计问题,这里采用了什么手法,收到了什么样的艺术效果?这就是第三根网丝托物寄情的艺术魅力。至此,“可悲”这一部分可以收网了。
到这里好像可以结束了,但网结还没有打呢。课文后几节极力渲染悲情,第一段却极力描写喜情,这是否矛盾,是否会冲淡悲情?文题在课文谋篇布局上有什么作用?借此再一提文章前后两部分虽写于不同时期,但格调一致、情感贯通,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这里问题的设计是要学生理解作者的写作用意,进一步把握文章的主旨。
《课程标准》说:“语文课程丰富的人文内涵对学生精神领域的影响是深广的,学生对语文材料的反应又往往是多元的。”所以,在语文教学中对学生人文素养的培养要 注重熏陶感染,要尊重学生。课堂应该让思维飞扬,这节课重点在于鉴赏传情艺术,可以让人的思想感情激昂起来,所以在课堂的最后几分钟可以让学生说说这篇文章给他们的启示。
通过以上这个案例使我想到:要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就要精心设计学习的问题。《课程标准》要求创造性地利用教材,挖掘潜在教材中的内在信息,充分开发课程资源。我认为精心设计问题才能达到把潜在教材中的内在信息带给学生,老师才能创造性地运用教材,达到开发课程资源、提高课堂效率的目的。要引领学生深入探究教材,或者培养他们的发散思维、创造精神,形成生生合作、师生互动的局面;也必须依赖问题的精心设计。毫无价值的问题不能激起学生主动学习的热情,更不能活跃课堂的学习气氛,不能使学生进行有实质意义的讨论,而这些都是没有用好教材惹得祸。提出的问题有针对性才能激发学生积极的思维活动,提高学生对文章的理解,学生才能在45分钟的课堂内创造一些有效率的探讨的活动,教材的创造性运用和课程资源的开发才得以实现。 所以问题的设计要精,要巧,有启发性;多问不如巧问。
文章评论
共有 1位用户发表了评论 查看完整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