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家庭,走出期望过高的亲情误区(演讲稿)

作者:王子  时间:2006/2/21 20:26:58  来源:会员原创  人气:3070
尊敬的老师、同学们:
  你们好!
  我曾看到两则新闻:其一,日本青少年研究所分别对日本、美国、中国的高中生进行“你最崇敬的人物是谁”的问卷调查,结果日本、美国的高中生都将父母排在最前列,而中国学生却将母亲排在第10位,父亲排在第11位。连“老九”都没排上,多么可怜呀!其二,湖南人民广播电台在播出“我心目中的爸爸妈妈”节目时,一月内收到500多封孩子来信,表达自己对父母不满的竟达90%。我不明白,这究竟是为什么?
  难道是中国的父母们给孩子的爱太少了?恰恰相反,我们的父母为孩子所倾注的爱,做出的牺牲是世界上少有的。就是因为这个“爱”的超度,“爱”的盲从、偏差,“爱”的不够理智,才导致当今中国的家庭教育步入迷茫的误区。当我们用全新的眼光来审视这两则新闻时,我们会感到震惊:              
      现在中国的家教到底怎么了?
  有人说,在美国孩子是社会的,在中国孩子是父母的。或许是受传宗接代、养儿防老传统思想的影响,尤其是独生子女的家庭,父母对自己的儿女所付出的爱,确实是无所不至。不论家庭贫富,为儿女花再多的钱,出再多的力,操再多的心,也心甘情愿,在所不惜。总认为“当父母的为谁活着,不就是为儿女活着吗!”于是乎,把“赌注” 都压在了孩子的身上。尽管家长的文化素养和思想修养高底不尽相同,然而,几乎所有家长都“望子成龙”,“望女成凤”。孩子还没出生,就又是听胎教音乐,又是做胎教按摩,恨不得孩子生出来的“第一声啼哭就是一首绝妙的好诗”。孩子刚一出生,又是搞零岁方案,又是吃巨人脑黄金,恨不得孩子从幼儿园出来就是博士后。孩子上学以后,父母的做法更是急功近利,什么热门学什么。不正确估计孩子客观条件,尽管送孩子上“周日学校”,“假期补习班”,或请家教辅导课,几乎占用了孩子除学校以外的一切空余时间。还有的家长不论孩子是否有音乐或绘画天赋,就节衣缩食买钢琴,购画具,用棒子逼着孩子弹呀弹,画呀画。父母们也一如既往的陪伴孩子练习。人们普遍要求自己的孩子能上大学,认为只有拿到大学“文凭”才有前途,好象只有保证孩子升入大学方算尽了自己作父母的责任。而忽视了关心孩子的思想成长与人格成长。
  请看:教育专家近期调查的一组数字
  95%的家长希望子女上大学; 43%的家长希望自女上研究生;而从1997年起,我国开始实行初中分流,只有30%的初中学生可以升入高中,其余则流向中专、各类职业学校等;15%的学生才能上大学。
  从上述数字不难看出:国情决定了80%的家庭里孩子上大学的希望要落空。那么,也就是说大多数孩子认为自己是“失败者”,他们的父母们也从此觉得自己没面子,没有尽到作父母的责任。于是千军万马齐挤独木桥。家长携同孩子丝毫也不放松,一点也不相让。依次下去,为了子女成为自己期望中的人才,作父母的可谓殚(dān 竭尽)精竭虑,煞(shà)费心血,不达目的,誓不甘心。
  再看:难负重荷下的学子
  镜头一:父母畸形的爱
  《中国青年报》曾刊登了一组图片,取名“沉重的爱”。母亲为了送7岁的儿子上重点学校,能有更多时间学习,竟放弃舒适的家,提前办了病退,在学校附近租住一间又小又潮的屋子,陪儿读书。据说准备在这间小屋“抗战”12年,直至儿子考上名牌大学。
  《知音》上有一篇“说谎妈妈,血泪撑起儿女一方天”的报道。这是发生在四川省一个普通农家的真实故事。父母为供双胞(bāo)儿女上完中学、大学,六年如一日,出外做苦力。父亲因煤井塌方而瘫痪,母亲边打工,还加班拣费纸。一次他切割包装废料时不小心,卷进右手,使右臂截断。这血淋淋的事实,怎能不叫人撕心裂肺!
  镜头二:遭子残杀的父母们
  1998年4月2日黑龙江那位遭子杀害的李富昌夫妇。其子李非,一个初三学生,只因学习成绩下滑父母责备而轻生,并对父母下毒手。
  2000年1月26日,金华市公安局拘捕的一名15岁的中学生徐力,他的父亲怎么也想不到,从小被父母疼爱,栽培的三好学生,自己的亲儿子,竟不堪学习重压,亲手用榔头打死了自己的母亲。
  镜头三:不堪重负的花季
  一个小学五年级的男孩在写信时几乎是大声喊叫:“我就要累死在起跑线上了!”
  还有多少个不堪重负的学生,学习上稍有挫折无法忍受老师、同学、家长的白眼、嘲讽而离家出逃,甚至自寻短见?据有关调查某重点中学,34%的学生因学习负担过重,家长还不断加压,而导致心理疾病,个别还有自杀倾向。
  期望子女成才,,这本是天经地义,无可厚非,但家长往往对子女“关心过度”,一味地高标准,追求完美与最优,其结果往往是适得其反,有时酿成难以挽回的悲剧。这种家教,每个做父母的不得不三思!
  俗话说:“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而“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的思想已过时。成才的路无数条,为何非要走考大学这一条呢?孩子能够上大学自然是好事,但重要的是对孩子的期望要实事求是,因势利导,顺其自然。如果这个孩子更适合当一名厨师,,硬逼他考大学可能会败下阵来,,同时也扼杀了一名烹饪(pēng  rèn)大师。
  普天之下那些为孩子的成长呕心沥血的父母们,请松开你们用过度的期望拧成的“绳索”,让孩子自主的踏上属于他们自己的成长道路吧!让我们共同营造一片平等、和谐、真爱、有教的家庭新天地,走出期望过高的亲情误区!
  我的演讲完毕。
  谢谢老师!
  谢谢同学们!

文章评论

共有 0位用户发表了评论 查看完整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