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新课程标准下的作业设计
作者:易均| 时间:2004/7/5 23:29:48 来源:会员原创 人气:3819
长期以来,由于“应试教育”的传统引导,教师缺乏创新,作业练习陷入机械繁琐、单调封闭的误区中不能自拔。学生们在死记硬背、机械抄写的过程中,应试能力是提高了,可学习热情却丧失殆尽,身心健康也受到严重影响,对学习也会产生厌倦情绪。因此,从课改的精神出发,在作业设计上进行一次全面的改革和创新,让具有开放性、自主性、合作性、探究性的作业多起来,这是时代的呼唤,是教育发展的需要。
开放性作业 以前为了应付考试,布置给学生的作业主要是瞄准试卷的题目,诸如抄写词语、背诵课文、中心思想、课后问题等,把学生的学习活动禁锢在封闭狭窄的课本和课堂。课改强调大语文观,要求我们走出课堂,增进与社会的亲密接触,引导学生走向社会,走向生活。如学习《蛇与庄稼》后,要求学生在课外询问父母,走访农民伯伯,到野外、田间去观察、了解自然界一些动植物之间的内在联系,把获得的知识写成书面作业,然后全班进行交流。这样,不仅丰富了知识,开阔了视野,而且使学生更贴近自然和生活。
自主性作业 以往“应试教育”都是一种教师灌输、学生接受的“填鸭式”,教师处于主体地位,而学生置于被动状态,不能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新课程改革要求学生自主学习,提高每个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他们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意识得以长久地保持,既学得主动,又学得愉快。如学习《十里长街送总理》前,要求学生在课外收集有关周总理的资料,大家通过跑图书室、观看影视节目、调查访问,了解周总理的事迹。在“周总理,我们热爱您”的主题班会上,大家激动地讲述了《周总理的一天》、《关怀》等感人故事。再回到语文课堂,由于学生对周总理已有深入了解,情感得到了有效激发,教学效果事半功倍。
合作性作业 现代教育要求学生具有良好的合作意识。而现有的单一、封闭的学习方式远远不能适应时代的要求。合作学习才是培养学生学会合作的有效途径。布置作业时,我们应改变传统的个别性作业为合作型作业,让学生在彼此合作中完成学习任务。如学习《我的伯父鲁迅先生》和《小英雄雨来》后,可以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把“救助车夫”、“雨来与鬼子斗争”等片断,用表演的形式再现出来。为了完成这项任务,大家互相帮助,携手合作,在圆满完成作业任务的同时,既能培养亲密、融洽的伙伴关系,还能亲身体会文章中人物的感情。
探究性作业 《语文课程标准》十分重视学生的探究性学习。因为探究是创新的基础,而机械呆板的作业练习很难培养学生探究的兴趣。精心设计一些恰到好处的探究性作业,让每个学生主动参与、观察、发问、思考,获得自己的体验,在探究的过程中不断优化自己的结论,对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是大有帮助的。如学习《挑山工》后,让学生围绕“挑山工为什么要走折尺形路线”进行探究,并根据理解画下挑山工登山路线示意图。学习《秋天的怀念》后,老师可设计一道题目:母亲已病入膏肓,为什么还央求着带我去北海看菊花呢?设想一下母亲当时的心境如何?要求学生通过自己对文章内容的理解,进行激烈的讨论。这些具有挑战性和趣味性的题目,能有效地激发学生探究的兴趣。
文章评论
共有 0位用户发表了评论 查看完整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