巧取善譬妙写 “愁”
作者:湖南省岳阳县教研室 易均| 时间:2004/7/6 10:16:52 来源:原创 人气:1075
“愁”作为人的一种感情状态,是文学作品的一个永久的主题,如旅人的乡愁、思妇的离愁、君主的亡国之愁、士人的失意之愁……然而,它无形无质、不可捉摸,曹植就这样描述它:“愁之为物,惟惚、惟忱。不召自来,推之弗往。寻之不知其际,握之不盈一掌。寂寂长夜,或群或党。去来无方,乱我精爽。”
作家们写“愁”常常把它作为一种具象来加以描绘。在他们笔下,“愁”可以量、可以载,如“从今又添,一段新愁”(李清照词)、“谁知一寸心,乃有万斛愁”(庚信诗)、“明夜扁舟去,和月载离愁”(辛弃疾词)、“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李清照词);可以抛、可以割、可以剪、可以理,如“惟留花向楼前看,故已抛愁与后人”(白居易诗)、 “一条灞水清如剑,不为离人割断愁”(沈彬诗),“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牵煜词); “愁”还可以洗、可以牵、可以穿,如“一曲清歌一杯酒,为君洗尽古今愁”(刘秉忠诗)、 “横江欲渡风波恶,一水牵愁万里长”(李白诗),“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李白诗)。
作家们还善于运用“兴”的手法,以一些常见的事物来引出超常的具象。如“夕阳楼上山重迭,未抵闲愁一倍多”(赵嘏云诗)、“请量东海水,看取深浅愁”(李颀诗)。诗人从‘山”、从“水”等一些常见事物写起,引出要咏叹的“愁”,这种写法使诗歌显得摇曳多姿,具有丰富的审美意味。
运用比喻,借助生动的意象,化无形为有形,也是写“愁”的一种常用手法。如“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李煜词),“落红万点愁如海”(秦观词)、“枕上堆来愁何状,江海翻波浪”(毛泽东词)是以水喻愁,“忧端如山来, 洞不可掇”(杜甫诗)是以山喻愁,“共有几许新愁?芭蕉不展丁香结”(贺铸词)是以花喻愁,特别是“试问闲愁都几许?一川烟草,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贺铸词)一句,以三种常见之物写尽了无限闲愁,想象独特,意境优美,诗人黄庭坚评价说“解道江南断肠句,只今唯有贺方回”,可谓恰如其分。
当然,“愁”还可以通过景物描写来烘托、渲染,这种写法不着一字,尽得风流,如“秋风生渭水,落叶满长安”(贾岛诗) 以“秋风”“落叶”烘托愁思,令人不胜悲凉。《牡丹亭》中杜丽娘面对着“姹萦嫣红开遍”的满园春色,惹起难奈的春愁,哀叹“良辰美景奈何天”,堪称以乐景写哀愁的典范,《红楼梦》第三十三回写黛玉听到此处“不觉心痛神驰,眼中落泪”,收到了令人刻骨铭心的效果。
审美意味:
含蓄美
写好你的入微感觉
——以“愁”为例
湖南省岳阳县教研室 易 均
“愁”作为人的一种感情状态,是文学作品的一个永久的主题,如旅人的乡愁、思妇的离愁、君主的亡国之愁、士人的失意之愁……然而,它无形无质、不可捉摸,曹植就这样描述它:“愁之为物,惟惚、惟忱。不召自来,推之弗往。寻之不知其际,握之不盈一掌。寂寂长夜,或群或党。去来无方,乱我精爽。”
一、化抽象为具体
“愁”可以量、可以载:
从今又添,一段新愁。(李清照词)
谁知一寸心,乃有万斛愁。(庚信诗)
明夜扁舟去,和月载离愁。(辛弃疾词)
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李清照词);
可以抛、可以割、可以剪、可以理:
惟留花向楼前看,故已抛愁与后人。(白居易诗)、
一条灞水清如剑,不为离人割断愁。(沈彬诗),
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牵煜词);
“愁”还可以洗、可以牵、可以穿:
一曲清歌一杯酒,为君洗尽古今愁。(刘秉忠诗)、
横江欲渡风波恶,一水牵愁万里长。(李白诗),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李白诗)。
二、运用比喻,化无形为有形
以水喻愁:
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李煜词),
“落红万点愁如海”(秦观词)、
“枕上堆来愁何状,江海翻波浪”(毛泽东词)
以山喻愁
“忧端如山来, 洞不可掇”(杜甫诗)是,
以花草喻愁
“共有几许新愁?芭蕉不展丁香结”(贺铸词)是,特别是“试问闲愁都几许?一川烟草,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贺铸词)一句,以三种常见之物写尽了无限闲愁,想象独特,意境优美,诗人黄庭坚评价说“解道江南断肠句,只今唯有贺方回”,可谓恰如其分。
文章评论
共有 0位用户发表了评论 查看完整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