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哈姆莱特”来看文本的解读

作者:大冶铁矿中学 陈建  时间:2006/2/24 16:44:39  来源:会员原创  人气:1916
  哈姆莱特是莎士比亚悲剧中的一个人物,他不仅是英雄的复仇者,更是一个普通人。他代表了精神的软弱,但这种软弱是理想与现实不相和谐、以及由此导致的性格分裂的必然结果,而并不是天性造成的。莎士比亚有意造成一种“清醒与疯狂、伪装与真实的合金”,以便更充分地显示人物的复杂性格。正因为哈姆莱特性格的复杂性,因此“有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莱特”已成为语文届的流行语,成了个性化解读文本的一个标签。
  在传统的语文教学中,“哈姆莱特”早就失去了广阔的天地,教师只是将自己所理解的那个“哈姆莱特”灌输给学生。因为师生之间话语权利不平等,教师牢牢控制着“话语权”,而且往往用教科书上的结论或是自己的理解来代替学生的理解,追求“标准化”“一元化”。于是,演义出了“雪融化了是什么?说‘水’的是对的,说‘春天’就不对。”这一幕出现在物理课堂上那无可厚非,在我们语文课堂上上演,真叫人啼笑皆非。教师成为了课堂的主宰者,教学就是教师将自己拥有的知识传授给学生。这样,严重遏制了学生的想像能力、思辩能力、批判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发展。传统的语文教学也难怪会受到口诛笔伐,失失了市场。
  新一轮课改积极倡导对文本进行个性解读,语文课程标准强调尊重学生个体的探究、个性的发展,旗帜鲜明地把学生主体放在首位。“阅读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提倡多角度的有创意的阅读”,“对学生独特的感受和体验应加以鼓励”……
  于是在教学中许多教师开始大胆尝试还学生以自主解读文本的自由,既然是尝试,就难免会出现这样那样的新现象、新问题。有的教师把“有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莱特”的多元解读误解成对文本想怎么理解就怎么理解,抓住局部或个别字句来断章取义、曲解全篇,有的教师甚至脱离文本赖以存在的社会、历史背景,一味鼓励学生追求所谓的“创新”,对学生的体验、感悟一律无条件地附和、肯定,哪怕胡思乱想,哪怕低俗不堪,也不批评、不辨伪、不纠偏,还一味用“你很有创意”“你的见解很独特”诸如此类的语言加以赞赏。于是乎,有的学生读《愚公移山》读出了愚公真愚,因为愚公不会灵活变通,不会采取科学方法;读《皇帝的新装》读出了两个骗子真聪明,一个一眼就能看穿的骗局,竟然畅通无阻,令人佩服;读《水浒传》读出了武松实乃法盲一个,因为他在景阳岗风景区打死了属于国家保护动物的老虎。如此“解读文本”,还美其名曰提高了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真叫人哭笑不得。
  南京师大魏南江先生说:“尽管‘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你可以说哈姆雷特是一个勇敢的王子,也可以说他是一个懦弱的王子,但谁也不能否认他是一个‘忧郁’‘犹豫’的王子。”提倡个性解读文本,尊重学生的个性体验与发现,决不意味着简单肯定学生不成熟甚至错误的文本解读。漠视文本的客观存在和教学内容的价值导向,无原则地认同学生对文本的解读,任由他们带着肤浅甚至错误的理解走出课堂,是对多元解读理念的误读与曲解。学生对语文材料的反应往往是多元的,但是并非每种反应都能准确指向文本的核心,例如前文所说:雪融化了是什么?说“水”的是对的,说是“春天”也是对的,但如果说是“酒”、是“汗水”,那就不一定有道理了。知名学者王富仁先生也指出:阅读教学中应“尊重文本作者的主体性”,“必须接受作者设定的特定的空间,必须避免那种纯属于自己的天马行空般的自由发挥,必须避免那种脱离开对文本作者的基本理解而进行的不着边际的思想批判和艺术挑剔”。个性解读必须建立在尊重文本意义、尊重作者的情感与写作意图、坚持正确的价值导向的基础上。
  “一千个人眼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但一千个哈姆雷特还是哈姆雷特”,这句话可以很好地为个性解读做个定性。如何才能做到个性化解读? “真正的阅读教学,是教师、学生与文本的平等对话。” 这个平等的对话,不仅是师生之间的,还有生生之间,还有师、生分别与文本之间对话,是真正把“话语权”交给学生,让他们自主体验解读,摒弃灌输式教学,教师该闭嘴时就闭嘴。让学生说话,也许说的不地道,不到位,但必须给他们一个平台,然后教师才相机而“导”。 接受美学的开创者尧斯形象地指出:“一部文学作品并不是独立存在的,对每个时代每一位读者都提供同样图景的客体。它并不是一座独白式的宣告其超时代性质的纪念碑,而更像是一本管乐谱,不断在它的读者中激起新的回响,并将作品文本从语词材料中解放出来,赋予其以现实的存在。”它强调了读者积极主动参与与创造性解读活动在作品内容、意义生成上的作用。文本的意义具有发展性和多义性,随着时代的发展而发展,需要不断补充或修正,我们不能把某个文本的意义当成永恒的真理奉送给学生。因此,我们的阅读教学应以学生的自我感悟为主,重要任务是学会如何多角度地解读文本,以及如何辨别这些文本中的意义所表现出来的方式。换言之,阅读就是培养学生学会如何将自己的生活经历置于更为广泛的文化背景中对文本作者及文本所表现出来的意义进行关照和解读。要让学生个性解读读文本,就要让学生带着社会生活的体验走进语文教学,让学生带着语文教学的收获走向社会生活。
  总之,在个性解读文本方面,“哈姆莱特”给了我们重要的启示:教师一方面要尊重学生的阅读体验,引导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敢于发表自己的见解,另一方面又要尊重文本,引导学生联系作者、背景和语境,与文本展开对话,对文本细心揣摩、整体把握、全面理解,还要引导学生从客观、审美、价值观等层面对自己的发现、体悟进行反思、辨正和提升。

文章评论

共有 1位用户发表了评论 查看完整内容

  • dautou 于11-03 14:09发表评论: 第1楼
  • 说的比唱的好听,你给大家上一节课来听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