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妻书》中耐人寻味的“矛盾”

作者:苏州大学附属中学 高俊卿  时间:2006/3/2 22:52:41  来源:会员原创  人气:3117
  《与妻书》是民主革命志士林觉民在广州起义前夕抱必死之心写给妻子的绝笔书,在众多革命烈士的遗书中,这一份独具魅力、光彩照人、流传不朽,初初观照,此信有若干不同寻常的矛盾之处,抓住矛盾,依文读解,我们却可以感受到烈士一颗高尚而美好的心。
  矛盾之一:至爱妻子,却又“勇于就死”
  生活中,人们对新婚夫妇常致这样的祝福“永结同心,白头偕老”,人们表达自己对爱情的忠贞常用这样的话语“在天愿为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作者既然深爱妻子,何以不为对方考虑,而甘愿弃之而死呢?对此作者的解释是“吾充吾爱汝之心,助天下人爱其所爱,所以敢先汝而死,不顾汝也。”原来他不愿厮守小我之幸福,而是将对妻子的爱,对小家的爱推而广之为对天下人的爱,这就使他勇于就死的意愿有了坚实的情感基础和思想基础,而“遍地腥云,满街狼犬,称心快意,几家能够?”的黑暗现实促成了烈士勇于就死的行为。由此我们可以体会到烈士舍己为众、为天下人谋福利的高尚情怀。
  矛盾之二:至爱妻子,却宁愿妻子死在己前
  作者在信中提及曾对妻子说过的一句话:“与使吾先死也,无宁汝先吾而死。”此语说白了就是:“与其让我先死,不如你比我先死。”面对恩爱的妻子说出这样的话,无疑逆情悖理,使人吃惊,难怪同样爱丈夫的妻子“闻言而怒”。作者的解释是:“吾之意盖谓以汝之弱,必不能禁失吾之悲,吾先死留苦与汝,吾心不忍,故宁请汝先死,吾担悲也。”原来作者仍是为妻着想,苦心孤诣若此,堪称情痴,作者对妻子的一往深情恰恰蕴含在不合情理的表象中。
  矛盾之三:无话不谈无情不诉却又有所隐瞒
  遗书第三段回忆初婚三四个月夫妻情投意合:“何事不语?何情不诉?”但作者对爱妻却有所隐瞒,如“平生未尝以吾志语汝。”前后不一,并非夫妻感情出现裂痕,却正是作者对妻子的至爱所使然:“然语之,又恐汝日日为吾担忧,吾牺牲百死而不辞,而使汝担忧,的的非吾所忍。”作者生平没有告白爱妻自己的革命理想、从事的革命事业及随时可能出现的危险、牺牲,是恐爱妻担惊受怕,自己因而不安。隐瞒不忍,启口却难,在这样矛盾交织的心情下,作者一度“日日呼酒买醉”,掩饰内心苦痛,适则体现了他对妻子“为汝谋者惟恐未尽”的动人的体贴爱护之情。
  矛盾之四:平日不信有鬼,今则望其真有
  作者本系无神论者,但在遗书中开口“阴间”,闭口“九泉”。不论是传统的鬼神灵魂说还是近代的心电感应说,他都宁愿真有其事。所以然者,是作者想到自己死后妻子定会痛苦、孤寂,于是情愿自己纵然身躯不存,而灵魂却能陪伴沉浸于失夫之痛的爱妻,权作慰藉。作者化腐朽为神奇,借荒诞的迷信说法传达自己的慰妻之心、不舍之情,身前身后处处想到,令人唏嘘感叹其对爱情的执着、真挚。
  矛盾之五:不能竟书却又反复申述
  遗书第一段描述作者作书时的情形为“吾作此书,泪珠和笔墨齐下,不能竟书而欲搁笔。”说明作者可谓悲痛欲绝,但其后来并非真的搁笔或三言两语草草了事,而是围绕中心反复申述,不厌其烦,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矛盾呢?用作者的话来说是“恐汝不察吾衷”。那么作者要妻子体察的内衷是哪些呢?从信中看,主要应指以下几方面:
  1、 作者忍心舍妻而死,并非不爱对方,恰恰是“即此爱汝一念,使吾用于就死也。”希望妻子能节哀励志,“亦以天下人为念,……为天下人谋永福也。”
  2、 在当时的局面下,个人的幸福美满随时可毁于一旦,即使幸免,而天下受苦受难者不可数计,所以作者才“敢率性就死”、“死无余憾”。
  3、 嘱托妻子善抚后代,“教其以父志为志”,使革命事业后继有人。
  矛盾之六:申述大义却不乏“闲情逸致”
  俗语云“儿女情长,英雄气短。”但这封遗书不同于大多数烈士遗书激昂慷慨、大义凛然的风格,而是既申述革命道理,又不乏“闲情逸致”。最典型莫如遗书第三段和第五段,缠绵悱恻,一唱三叹。如回忆婚后情投意合,叙写道“回忆后街之屋,入门穿廊,过前后厅,又三四折,有小厅,厅旁一室,为吾与汝双栖之所。初婚三四个月,适冬之望日前后,窗外疏梅筛月影,依稀掩映,吾与汝并肩携手,低低切切,何事不语,何情不诉!及今思之,空余泪痕!”用笔繁极细极,可以想见作者对往昔美好时光的珍惜、神往,字里行间,洋溢着对妻子的爱,对生活的爱,这一来不但没有削弱烈士的高大形象,反而使人觉得烈士的可亲可敬。革命者并非不食人间烟火,而是同样有七情六欲的血肉之躯。他们的超卓之处,在于入俗而又出俗,珍爱生活而又甘为美好的未来奋斗、献身,他们的人格和行为也就更具有情感的冲击力、道德的感召力。
  鲁迅先生说:“无情未必真豪杰,怜子如何不丈夫。”林觉民当年舍生取义前夕留下的这封绝笔书,既“儿女情长”,又“英雄气壮”,是一曲爱情的颂歌,更是一首正气歌,荡气回肠。信中不加掩饰,展示真情真心,体现了烈士的磊落胸怀和高尚情操。读其文,思其人,用“真善美”三字形容,是最恰当不过了。

文章评论

共有 0位用户发表了评论 查看完整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