掌握和运用“发现问题”的方法

作者:马鞍山二中当涂分校 芮绍华  时间:2006/3/6 17:19:03  来源:会员原创  人气:2529
  语文课程标准要求学生做“学习的主人”,这就要求广大学生再也不能沿袭过去的模式,在老师的“灌输”下被动的学习,把教科书当作“圣经”,把自己当作容纳知识的“容器”;而要破除陈规陋习,寻求新的学习方法,养成新的学习习惯,充分调动自己的学习潜能,主动自主的学习。
  宋朝的陆九渊说:“为学忌无疑。”要掌握学习的主动权,首要的问题是要养成质疑、善疑的习惯。因为质疑既是思维的起点,又是思维的动力。“疑”就是“问题”,只有发现问题,才能分析和解决问题。
  当前,同学们发现问题的能力普遍较差。这主要是因为没有掌握发现问题的思维活动规律,没有养成发疑自问的习惯,因而学习起来常常“没问题”(提不出问题)。这就需要在老师的引导下,不断思索,不断训练,逐步学会发现问题的方法。
  发现问题的方法有那些呢?下面简单介绍几种。
  1.联系法  前后联系,新旧联系,在联系中比较、分析,发现矛盾,发现问题。如学习《岳阳楼记》时,有同学可能对“浮光跃金”一句理解有困难:文中明明写月下景色,月光应是白的,那么湖面上的反光有怎么会“跃金”呢?这时如能联系后文“渔歌互答”一句,就好理解了:湖面上有鱼船,船上有灯火,渔火倒映在水中,所以“浮光跃金”。
  2.求异法  逆向思维发现问题。如《寓公移山》的寓言故事,历来认为,愚公移山的成功,表现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改造自然的伟大气魄和坚强毅力,也说明了要克服困难就必须下定决心,坚持奋斗的道理。但课堂上有同学提出:“愚公为什么不搬家而偏要移山呢?”乍想起来这位同学的突发奇想很有些荒唐,甚至近乎捣乱,实际上这是一种大胆的富有独创精神的质疑。高明者不会轻易的责怪这位同学的,相反倒要热情的肯定和鼓励他的求异思维和质疑精神。
  3.发散法  由某一问题想象联想,旁及其他相关或类似问题,提出问题。如讲授《小麻雀》一课,老师可能问:老舍先生笔下的小麻雀到底该是怎样的结局?大家可以展开自由讨论,活跃思维,不必拘泥于某种结论,应大胆的各抒己见,只要言之有理、言之有据就都行。因为作者是有意不说小麻雀是死了还是活下来,目的为了留下悬念,让读者揣测、想象,这样文章就有了更多的含蕴。
  4.扩展法  针对某一问题,从更广更深的角度提出新的更有意义的问题。有一位语文老师在教《陈涉世家》一课时,向同学们推荐了茅盾先生30年代写的《大泽乡》,要求从题材、体裁、写法等方面比较二文的异同。这样同学们就扩展到了有针对性的新内容,不仅能巩固《陈涉世家》一课,而且能加深对小说和史传文异同的理解,既可扩充新知,拓展视野,又能增添情趣,培养技能,总比就课文教课文学得扎实些、愉快些吧。
  5.情境假设法  改换条件情境,利用假设提出问题。如《<白毛女>选场》,课后有一道练笔题:设想解放后,大春和喜儿的独生孙女正在上初三,回到家里过春节的情景,编成故事在小组里交流。这就是一道运用创造性思维进行情景作文的训练题。针对这道题目,应怎样改换条件,设置新的情境呢?可以启发学生从以下方面来考虑:①“正在上初三”,就要考虑到“独生孙女”春节前已读过《白毛女》;②要跟课文所写的喜儿过除夕的情境联系起来才有意义;③引发奶奶(即喜儿)对当年除夕情景的回忆是构思的关键,应充分发挥同学们的智慧和创造力(:如除夕一家人边吃年夜饭一边看中央电视台春节联欢会,联欢会上有人演唱《白毛女》的“扎红头绳”一段,勾起奶奶对往事的回忆,奶奶对孙女说:“那时你外曾祖父给我扯了二尺红头绳,我就高兴得什么似的……”孙女不禁一怔:“奶奶就是喜儿?”);④大春、喜儿如今至少七八十岁,语言和身份要符合特征。这样的练习多做非常有意义,像《于勒回家之后》、《爬出咸亨酒店的孔乙己》等都属于这一类型。
  以上介绍了常用的“发现问题”的方法,掌握运用这些方法,对培养同学们的自疑自学能力,启迪智慧,激发兴趣,扎实、活泼、有序的全面提高语文素养,发展语感和思维,养成学习语文的良好习惯,找到学好语文的科学有效方法,使他们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一定会有积极的不可替代的作用。

文章评论

共有 1位用户发表了评论 查看完整内容

  • dansiyaxu 于03-06 21:02发表评论: 第1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