丹心报国慷慨悲歌,一气贯注扶山摇岳

作者:南京市江宁高级中学 张小兵  时间:2006/3/15 13:16:11  来源:会员原创  人气:594
  初读《指南录后序》已经是十余年前的事了,至今胸中仍激荡着文天祥“富贵不能淫,威武不能屈”,“虽九死其犹未悔”的那股英雄气!读过这篇文章,文天祥就像一尊雕像一样固执地占据了我的脑海:夕阳拖长了他高大的身躯,他昂首挺胸,目光如炬地投向南方,眼角的褶皱和额头上的年轮都显得那么执著、刚毅!如果说少年时是带着崇敬的心情去读《指南录后序》的,如今再读这篇传世佳作更多了一份理性,我意识到这是一曲丹心报国的慷慨悲歌,是一气贯注扶山摇岳的大气之作。而这理性不但没有浇灭我对文天祥的崇敬之情感,反而让我加倍地热血沸腾,对文天祥有了膜拜之情。
“辛苦遭逢起一经,干戈寥落四周星”—— 挺身而出的乱世英雄。 
  文天祥生在一个风雨飘摇的时代,大宋王朝已如大厦将倾摇摇欲坠。蒙古族部落逐步统一,实力的不断膨胀,加上好战的民族特性和现实利益的驱使,蒙古人再也不甘心在他们自己的草原牧羊纵马,他们发誓要让太阳照耀的地方都成为蒙古人的牧场!与此相比,宋王朝的历史则显得有点“软”,当年赵匡胤在陈桥驿发动兵变,得以黄袍加身,他以自己的经历为鉴,对掌军权者尤为猜忌。他施计“杯酒释兵权”,得以集军权于一身,他又让文官掌控军权,企盼江山稳固高枕无忧。然而文官不通武略却成了宋王朝致命的弱点,从来没有哪个朝代像宋朝那样边患连年。南宋王朝更是偏安江南一隅,不思收复中原,皇上昏聩无能,乱臣贼子当道,黎民已陷于水火,当政者却在欣赏西湖歌舞、江南美色!文天祥是个文人,更是一个有着战略眼光的军事家,他兼具了正统文人的浩然正气与政治家的精钢傲骨。他少年得志,21岁中状元,一举成名天下知。宋恭宗德祐元年,侵宋元军渡江南下,宋王朝危在旦夕,他毅然投笔从戎,自赣州组织义军抗元。他一路奋战,一路呼号,转战江浙,后奉诏入宋保卫京师。他强硬的作风,如山洪爆发般的激情,山河为之动容,风云因而变色。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看透生死的豪侠义士。
  史铁生说“死是一件不必急于求成的事”,因为死也得死得有价值。死也有“无为而死”和“有为而死”的区别:失意伤心而死、遭遇不幸抑郁而死、和人赌气自杀而死都是“无为而死”;为了正义而死、为了国家而死、为了大多数人的利益而死才是“有为而死”。文天祥已经洞悉了生死的内涵。
  德祐二年元军进逼首都临安,他主张背城决战,却被投降派阻止。他于国家危亡之时挺身而出,置生死于度外,舍弃了常人不能割舍的官位——辞去右丞相的职务,以资政殿学士的身份赴元营谈判。此一去,他已经抱定了舍生取义的决心。他“初至北营,抗词慷慨”,元人虽为虎狼之师,也是“上下颇惊动”。中国历史上似乎从来就不缺少媚骨奸佞之臣,他们不思国之安危,反而落井下石、公报私仇,“吕师孟构于前,贾余庆献谄于后”,让文天祥孤立无援,一步步逼向死亡之门。当被元军扣留后,他“自度不得脱”,因而“直前诟虏帅失信,数吕师孟叔侄为逆,但欲求死,不复顾利害”。“义士不畏死,奈何以死惧之”,也许吕师孟、贾余庆之徒到死也不明白是什么让文天祥有如此铮铮铁骨!在被元军扣留期间,元人竭尽威逼利诱之能事,他一直昂着高贵的头颅,至始至终岿然不动。对于一个胸怀大志的人来说,荣华富贵只不过是过眼烟云,只有民族大义才是人生弥足珍贵的东西。
  而在生和死的抉择中,有一种生却是超脱于寻常的气节之上的,这就是“隐忍以行,将以有为也”的生。文天祥认为自己为人臣未尽全忠,为人子未尽全孝,不应当死在小节上。所以,当“贾余庆等以祈请使诣北, 北驱余并往,而不在使者之目”时,他没有引决而殉节气,而是选择了“隐忍以行”,图“将以有为”。他才是文人中的真豪杰,诗人中的伟丈夫!
  “臣心一片磁针石,不指南方不肯休”—— 倔强执著的爱国贤臣。
  《指南录》中最曲折动人的是文天祥百折不回,辗转逃生之行。他对自己一身维系着整个国家的重要性有着足够清醒的认识。为了爱国的最高目标,他在奋力突围。在被元军扣留的日子里,文天祥并没有坐以待毙,而是想方设法逃离虎口,“至京口,得间奔真州”,并立即联系淮东和淮西二置使,“约以连兵大举”。这时,元军散布谣言文天祥已经做了投降做了元丞相,“维扬帅下逐客之令”,他“不得已,变姓名,诡踪迹,草行露宿,日与北骑相出没于长淮间。穷饿无聊,追购又急,天高地迥,号呼靡及”。他跋山涉水,历尽千辛万苦,冲破重重封锁,万死不辞。为的只是回到属于他自己的地方,回到战斗的岗位上。
  逃亡中寻求希望和出路,这是十分痛苦的事,更何况这一路上艰辛备尝,命悬一瞬呢?文天祥愤于元人强占我大好河山,恨于投降派卖国通敌,忧于国家前途命运,叹于九死一生的经历!文中接连用了二十多个述“死”句,讲述了自己在回归途中的遭遇,一气贯注,似连弩齐发,又如疾雨砸江,时而令人惊叹不已,时而令人大汗淋漓,时而令人唏嘘战栗。文气蒸腾,荡气回肠,如黄河决堤,似江水奔涌。“呜呼!死生,昼夜事也。死而死矣,而境界危恶,层见错出,非人世所堪。痛定思痛,痛何如哉!” 掩卷沉思,文天祥泪流满面,回顾逃亡与求索的道路,感慨万千。好在自己已经沿着强烈的家国意识情感线,回到属于自己的磁场!文天祥爱国却不做作,喜怒哀乐之情跃然纸上,这又让我看到一个真实的爱国者形象。
  “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在文天祥的身上已经不再是口号,而是实实在在的自觉行为。重读《指南录后序》,让我领悟了文天祥浓烈的爱国情和博大的生死情怀。
                                         2006年3月13日
                         夜23:36完稿
   
                邮箱:nantongzxb@sina.com  邮编:211100

文章评论

共有 0位用户发表了评论 查看完整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