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一些痛悔,多一些理解和爱——读方方《永远的内疚》

作者:张寒  时间:2006/3/26 22:28:16  来源:会员原创  人气:1593

     【原文】永远的内疚
  人有时很奇怪,或许他干过很多的坏事犯过很多的错误他却一点也不记得。而一件很小的很算不了什么的事却可以让他萦绕于心,永远地感到内疚。
  我便有很强烈的这种感受。说起来那的确是一件很小的事,而且那时我才十二三岁,可是它却折磨了我许多年,像一块石头压在心里,想起来便觉得沉重。大约是我读小学六年级的时候,我们最喜欢的一个姓丁的女老师突然调走了,换上了一个姓田的男老师。田老师又矮又胖,脸上没有一根胡子,眼睛又是出奇的小,简直与英俊潇洒无缘。与漂亮苗条的丁老师相比,实在令人看不顺眼,这一下子引起女生的愤怒,竟众志成城地对田老师采取了抵抗态度。然而在丁老师交班之时,曾单独将我作为班主席介绍给了田老师,田老师找我了解了一些班上的情况,大约我谈得很有条理,田老师对我很满意。头一天上课他便夸了我几句,这一下竟使我陷入了一种很难堪的局面:我被敌视田老师的女生们孤立起来了。我很不自在,感到孤独的滋味很难受,于是决定和我的同学们站在一起。我也开始与田老师为敌,和我的同学比,甚至有过之而无不及,为此很快成为学生领袖之一。田老师先是莫名其妙,后则失望无比。而我却因重新获得同学拥戴而兴奋不已。我们决定集体罢课,只要是田老师的课就全体到操场去做游戏。时值“文革”期间,老师已无力管教学生,只能听之任之。田老师的愤怒和焦急溢于言表,可我们却毫不理睬。有一天我们决定耍一耍田老师,这个主意是我出的。我说,等田老师一露面,我们便涌进教室,他以为我们是进教室上课了,心里一定很高兴,但我们进教室后就马上从窗户翻出去,让他空欢喜一场。我的主意得到大家一致的赞同,于是我们照此实施了。那天,当我们所有的女生一窝蜂地跑进教室又一窝蜂地翻越窗子时,男生们不明白我们究竟要干什么,只是在一旁起哄,如同助威。田老师远远看见我们进了教室,果然欢喜异常,然而当他走到教室门口时,脸色却骤然大变,他身体晃了一晃,仿佛是晕眩,手上的粉笔盒从备课本上滑下,粉笔“哗啦啦”撒了一地。那时的我们正在窗外偷看,许多女生发出嘻嘻的笑声,然后一哄而去。我离开得最晚,我被田老师的表情所震动。大约便是那一天,有一个画面就永远嵌在我的脑子里:那是一个胖胖的大人呆立着露出一副失魂落魄的神情。
  从那时起,一种对田老师的内疚就一直纠缠着我,我对自己自责过很多也对自己自慰过很多,可我仍然摆脱不了这种纠缠。我很想找田老师去认错,让他骂我一顿以便我得以解脱,可是有人告诉我说,田老师已经死了。
  这件事使我常常想,人不能图一时之快去伤害别人,否则更加深刻地伤害的只能是你自己。
  (选自散文集《美丽如初》 方方/文)

  【赏读】
  闲暇独处时回首往事,昔日欣喜、快乐的场景,常常会在你疲惫的脸孔上,划出一道道或深或浅的笑痕,偶尔也会发出一两声让旁人莫名其妙的笑声。但很快地,一些遗憾和懊悔也会伴随而来,并在你的心头纠结缠绕,不时地引发出一阵阵不可名状的心痛和一声声深深的叹息。
  初读《永远的内疚》看到“又胖又矮,脸上没有一根胡子,眼睛又是出奇的小”的田老师,你也许会认为大家对他的“愤怒”和“抵抗”理所当然。作为一群十二三岁的孩子,哪个不喜欢英俊潇洒的男老师?更何况正是这位“实在令人看不顺眼”的田老师,取代了“漂亮苗条的丁老师”。于是,你也许会对“我”当时的处境和后来“有过之而无不及”的抵抗行为,有了些许默认。
  读到“只要是田老师的课就全体到操场去做游戏”,你甚至生出了一丝羡慕,他们多么自由、大胆、痛快。尤其当“我们所有的女生一窝蜂地跑进教室又一窝蜂地翻越窗子”时,你简直想欢呼雀跃,面对“走到教室门口时,脸色却骤然大变”的田老师,甚至有一种幸灾乐祸的窃喜。然而,正是昔日类似这些你认为痛快解馋的举动,使你在有意无意之中伤害了许多人的心而不自知,却还暗自嬉笑和得意。
  然而,“我”却不忍离去,虽然“我”不喜欢田老师,但“我”并不是一开始就要与他为敌,只是“我”难以忍受“难堪”、“孤立”和“孤独”,而想“重新获得同学拥戴”。也正因为如此,那“一个胖胖的大人呆立着露出一副失魂落魄的神情”的画面,“永远嵌在我的脑子里”。
  读罢《永远的内疚》,你也许会认为田老师的死,如同你在有的小说或影片中所看到的一样,是特意虚构的一个拙劣的“巧合”。要知道,当你经历过越来越多的世事后,你会发现生活有时就是如此的实实在在。
  还记得小学时你的恶作剧吗?是你将扫把还是粉笔盒放在教室门的顶缝上,使那位瘦弱的女老师受到惊吓,你可知道,就在昨晚她的孩子发高烧,现在还躺在医院里,她一夜没有睡觉,眼里充满着无助和忧虑;还记得幼时邻居的小弟弟为什么哭泣?是你抢走了他的桑叶,还将他心爱的蚕宝宝摔了一地,你可知道,为了那几片桑叶,他曾冒着危险爬树,还不小心划破了手心……
  面对那位曾遭你误解的同学,你几次想向他道歉却说不出口,等到你经过一番思想斗争,决定下学期开学一定请求他的原谅,谁知到了那时,他却转学了,竟然不知去向;在远方工作了几年的你,几次想回家看看却因为所谓的工作忙而未能成行,你下定决心今年一定要回家看看,眼看着春节将至,老家却传来消息,那最疼你最想你的奶奶,昨天晚上已永远地离开了所有的亲人……
  诸葛亮说过:“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不要因为有时你觉得是“小事”,就可以随随便便去做,不放在心上,因为对于别人来说,这可能在当时是深深的伤害。即使他过后早已忘记,你还得受到良心的谴责。是否还记得鲁迅的《风筝》?正是那一声“有过这样的事吗?”使得原本想求得宽恕的先生不得不无奈地叹息:“我还能希求什么呢?我的心只得沉重着。”
  不管你回忆起往昔时,心痛和懊悔有多少,或许你也曾是受害者,但一切都已成为过去,只得将它深深地埋在心底。为了让以后的生活少一些痛悔,多一些理解和爱,让我们再一次在心里默默地齐读:“人不能图一时之快去伤害别人,否则更加深刻地伤害的只能是你自己。”

文章评论

共有 0位用户发表了评论 查看完整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