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数带来的思考

作者:新疆库尔勒华山中学高中语文组 罗玉梅  时间:2006/3/29 19:58:44  来源:会员原创  人气:735
  寒假刚到,一位朋友便让我帮她联系各科家教老师。因为她的女儿源源今年上高一了,成绩很不理想。数学:22分;英语:50分;物理:46分;化学:37分。几门功课挂了红灯。如果说孩子智商有问题,或者她厌学,那么大人可以想得通;可恰恰相反,这是一个十分刻苦也不笨的孩子。一连串的问号浮现在我的脑海,我首先了解了这个孩子的成长经历:
  一到六年级,父母因自己文化程度不高,害怕自己辅导不了,为了让孩子有一个好的学习氛围,从一年级起便请了语文、数学两课家教老师,所以小学源源学习成绩还不错,家人都比较满意。升入初中后,家长照常请了家教老师,但成绩并不突出,随着文化课的加深,逐渐走向了下坡路。到了高中,家教一直请,但学习并没有好转。况且在家里,父母一直希望她能好好学习,将来能考一个好的大学,从小到大,害怕耽误学习,因而什么活都不让她干,连自己的贴身衣服都没洗过,“饭来张口,衣来伸手”是她的最好写照。事到如今,父母的付出都打了水漂。这表面上是这个家的悲哀,实质上她是一些孩子的缩影,为什么受伤害的是这么可爱的孩子?
  第一, 学校教育。
  我们把教育就看作是知识的传授,并以此作为教育的唯一的、最高的目的。作为教师,我们恨不得把所有学科的所有知识都灌输到学生的脑子里,作为学生,恨不得把所有学科的所有知识滴滴不漏地贮存在脑海中。至于这些知识跟学生的经验有没有关系,她通过学习是否探索能力得到提高,我们是不管的。难怪爱因斯坦感叹:“现代的教育方法,竟然还没有把研究问题的好奇心完全扼杀掉,真可以说是个奇迹。”怀特海在《教育的目的》里指出:知识的传授仅仅是教育的最基本目标,除去知识以外,还有更崇高的目标值得追求,譬如说如何去获取未知,如何去开启心智,如何去创造新思想……教育不应只是往木桶里注水的过程,而应是不断向外流淌创造之泉的过程。这让我想起了小时候学的课文《从三到万》,课文批判了主人公不思进取,其实换一个角度,我们不应该批评他,至少他还有一定的思维能力,知道总结,发现不是规律的规律,应该是一件可喜的事情。我们今天的学生,只顾死学,不动脑筋,教师说一是一,学生依葫芦却画成了飘,这是懒得动脑的结果。
  我们让教育成为记忆之学,机械之学,仿佛现代教育的唯一的基本功就是背书,就是把圣人说过的每一句话牢牢记住。难怪有人说,在中国教育赖以生存的东西有三样,一是权威,再是记忆,三是考试。当代著名作家王小波对此刻画得入木三分:“假如孔子或孟子死而复生,看到后世的儒生总在重复他们说过的只言片语,一定会感到惊讶。”难道教育的目的就是使学生不加批判地记住教师所教的一切,并达到预先设定的知识目标吗?难道一切学科知识都是铁板钉钉,不可动摇的吗?如果真的是这样,那是人类的悲哀,因为这样意味着我们将把代表人类未来的学生塑造成只会记诵和模仿的动物。其实在教育的过程中还有一个东西远比记忆来得重要,那就是质疑。如果不质疑,社会就不会进步,人类社会只有原地踏步。所以这些孩子只会背诵,死记,提不出问题,当然就不会进步。
  第二, 社会教育。
  社会对人的要求很严,一个人想拥有一份好的工作,首先必须拥有敲门砖——文凭。要有文凭,必须通过考试,所以必须接受教育。如果没有文凭,连面试的机会都没有,即使你再有才华,那也是英雄无用武之地。所以千军万马挤独木桥,造成了莘莘学子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顾高考。周围的人在想些什么,他们是不管的,因为无暇过问。连自己在那些日子的真实感受也不屑一顾。因为高考作文大都是豪言壮语。
  第三, 家庭教育。
  有位家长曾这样说过:我们只要孩子好好学习,发多少钱都无所谓,因为我们输不起。过去,一个家里有好几个孩,一个不行,还有其他的,总有一个可以指靠,而现在,好也罢,坏也罢,就这么一个,你敢拿他当赌注吗?所以孩子自出生,家长就给他安排好了该学习。多少次,看着疲惫的父母带着同样疲惫的孩子,拎着琴,夹着画架,匆匆地来来去去。这样的学习,固然能给孩子特长,但能引导他走进精神世界吗?家庭从小就扼杀孩子的天性,家务活从不让孩子碰,孩子的任务便是学习再学习,所以一个又一个少年老成。
  在这种机制下,有多少孩子失去了自己的爱好,有多少人真正的找到了自我。前不久,电视上报道了北大毕业生陆步轩,因找不到工作在家卖肉;昨天,电视又报导了北大毕业生武小峰,因找不到工作在家卖糖葫芦。记者就这件事,采访了北大教授。那教授说:培养一个孩子,是一个持续的过程,不是说大学四年就能完成。有人也总结过:小学教育能管一个人的15年,初中教育能管一个人的10年,高中教育能管一个人的6年,大学教育能管一个人的5年。俗话说:三岁看小,七岁看大。说的都是同一个道理:孩子越小,可塑性越大。那么,怎样才能让孩子们幸福,怎样才能成材?
  第一, 教学生学会思考,质疑。
  苏霍姆林斯基在《带孩子走进自然》一文给我们提供了最好的方法:我们当教师的没有教儿童思考。从他开始过学校生活的最初日子起,我们就把眼前那扇通往周围大自然的迷人世界的门关闭了,他再也听不到小溪的潺潺流水声,听不到冰雪融化时水滴的丁冬响,听不到云雀的婉转鸣唱了。他们只背诵关于所有这些美好事物的一些枯燥乏味的语句。
  ……
  不,不能再这样继续下去了。我们一旦忘了知识的最重要的源泉——周围世界、大自然,便会逼着孩子们去死记硬背,从而使他们的思维迟钝起来。
  所以,在我们的教学中,一定要让孩子们动脑筋,学会思考,质疑。这才会让孩子一辈子受益不浅。俗话说:授人鱼,不如授人以渔;尽信书,不如无书;教是为了不教。幸好我们的教育正在改革,进行素质教育,相信现在的小学生们一定很幸福。
  第二, 天下父母亲,教孩子生存的本领。
  对一个人来说,什么是最好的,什么是最珍贵的,信手拈来的不是,价值昂贵的也未必是。只有那些通过我们努力奋斗得来的东西,才是最珍贵的。
  林则徐生平不置恒产。有人劝他积些钱财,使子孙将来生活不致困苦。
  林则徐说:“子孙若如我,留钱做什么?子孙若不如我,留钱做什么?”
  这正好教育天下所有的父母:能使自己的孩子自立于这个世界上的,并不是留给了他们多少财物,而是使他们拥有能自立于这个世界的能力。所以,应从小培养孩子的自立能力,不应处处有拐杖。

相关文章

文章评论

共有 0位用户发表了评论 查看完整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