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迅笔名知多少

作者:鲁垛高级中学 高瑞凯  时间:2006/3/31 15:08:24  来源:会员原创  人气:2619
  鲁迅不朽的精神遗产,除了卷帙浩繁的著译,众多笔名也是其中之一。在白色恐怖的岁月里,为了与敌人森严的监视和检查进行斗争,粉碎国民党反革命文化“围剿”,争取战斗檄文的发表,鲁迅不得不频繁地变换笔名。
  鲁迅使用的笔名,前后大约有158个。其中用一个字的有“飞”、“直”、“隼”等14个,用两个字的有“索士”、“唐俟”、“冬华”等95个;用三个字的有“隋洛文”、“邓当世”、“丰之余”等29个;用四个字的“宴之敖者”、“楮冠病寿”两个;用拉丁字母的有“L”、“EL”等4个;用记者或集团署名的有“旅沪记者”、“朝花社同人”等14个。鲁迅笔名之多,不仅在中国居首,在世界文学史上也是罕见的。
  鲁迅的笔名寓意深刻,内涵丰富。鲁迅早年的笔名大都含有“希望、鼓励、奋飞”等意义。如“遐观”,远看之意;“唐俟”,徒然等待之意,以示对辛亥革命后的现实失望,并示将投身于新的战斗;“黄棘”,奋发、前进之意;黄棘为神话中的木名,用其策马,使之飞奔疾驰。笔名“霍冲、令飞,迅行……”等均属此类。
  鲁迅晚年的笔名大都燃烧着讽刺的烈火。如:“隋洛文”是“隋落文人”之意。1930年,国民党浙江党部“呈请”通辑“堕落文人鲁迅”,“隋落文”是“堕落文人”的减笔,并用此笔名以示对国民党的讽刺、蔑视、回击。“虞明”是“愚民”之意,取谐音,是对国民党愚民政策的辛辣讥讽。“丰之余”是“封建余孽”之意;在革命文学争论中,有人攻击鲁迅是与风车格斗的“封建余孽”,鲁迅便谐音衍化取此笔名以示反击。“韦士繇”、“史癖”、“楮冠”笔名皆为此类。
  鲁迅面对政敌的恶意心攻击,他的不少笔名显示了无所畏惧的硬骨头精神。如:“白在宣”意为“公开宣战”;“敬一尊”意为“回敬一杯”,即骂一次:“桃椎”意为“驱邪除害”,古人认为鬼魅最怕桃木,故用桃椎打鬼避邪,以示除恶务尽。另外,“苇萦、尢刚、佩韦、丁萌”等笔名均为此类。鲁迅用这类笔名最多,仅1933年至1934年期间,这类笔名就轮换用了60多次。
  1936年8月27日,鲁迅在一篇杂文中使用了最后一个笔名----“晓角”,其意是黎明前的号角。病重卧床的鲁迅,自知即将告别世界,但他不忘唤醒国人,为驱除黑夜,迎接黎明的到来而战斗。
如果说杂文是鲁迅的战斗武器,那么,不断变换的笔名,则是他唤醒人民、驱邪除恶的一种高超的战斗艺术。

文章评论

共有 0位用户发表了评论 查看完整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