能读千赋,则能为之——浅淡阅读在语文教学中的重要性
作者:武汉市25中学 吴江虹 时间:2006/4/5 11:07:43 来源:会员原创 人气:1550
阅读有助于积累语汇。语言,作为人类社会发展的结晶,已有数千年的历史。构成语言的词汇之丰富浩如大海。况且,时代在发展,社会在前进,而充当交际工具的语言也在发展,词汇的数量逐渐扩大,新词不断涌现,要使学习者的交流用语丰富,作文精彩 流畅,最好的方法就是大量阅读,广泛地阅读,并做好阅读手记以丰富学习者的词汇。对于中学生来说,这一点尤为重要。他们易接受新事物,广泛地阅读就可能见到许多“新鲜词”(指以往没见过的)。久而久之,就记住了。而且在阅读中记忆新词更能深刻理解该词的音、形、义,相对孤立地记忆或仅凭教师讲解某个词的用法等,这种在阅读中记忆就显得轻松而且准确。因为语言是由大量的字词句构成的,这些字词句的顺序有的是约定俗成的,有的是千古流传的,对于学习者,不必用语法规律来解释为什么有这样的词序,只需要记住这些词语、这些词序,使其成为自己交流的工具即可。毕竟,世上不是有了语法才有语言,而是先有了语言才有语法的。
阅读还可以培养语感。学习语文,一个重要的目的是培养语感,养成了语感,听说读写能力均容易提高。但我们的学生,从小学到中学,学习语文花的时间不算少了,可写起文章不还是文不通句不顺,读张报纸结结巴巴,上台讲话憋得面红耳赤。其中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不重“读书”,只重视解题。课堂上,老师围绕着可考因素讲,课后,学生一本一本习题集做,根本没有时间去“读”。学生对语言缺乏语感,于是才出现了上述现象。要避免这种现象,应要求学生大量阅读,精泛读相结合,对精读文章更应出声地诵读,顺畅如流地读。通过阅读去接触文中生疏的合乎法度的语言;通过阅读,去积累大量的语言规律,从而逐渐地形成语感。
通过阅读积累了丰富的词汇,并形成语感,在这一基础上,再进一步阅读,就能细细品味语言的音韵美、语义美、情感美和意境美。不同的作者用同一个词造句,同一个句子作文,会产生不同的美感;而不同的读者读同一个词、同一个句子、同一篇文章会有不同的理解,会产生不同的感受。正如“一千个读者心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一样。在语文教学中,教师讲授固然可以帮助学生从某些词语句式中体察出其内涵的感情、语美。然而确切地把握其语气、语调、深层意蕴,却非要自己阅读不可,声情并茂地朗读不可。“耳听为虚,眼见为实”意即要亲身阅历。稍作移借,对文章及句子的理解也如此。对那些或是整散结合、抑扬顿挫的音韵美,或是如泣如诉、沉郁激扬的情感美,或是深遂幽远、气势恢宏的意境美等等,仅凭教师讲解是无法体会深刻地,只有亲自阅读,细细品味,才能领略真谛,才能感受语言美,进而在交际中或文章中创造美的语感,美的意境。
词汇丰富了,语感增强了,并具有一定语言审美感,那么说话、做文章就容易通顺,就有可能写出精彩美文。正如前人所言“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吟诗也会吟”。学生通过阅读,甚至背诵优秀的精美文章,把其精词炼句蕴藏于心中,布局谋篇的章法储存于脑海,逐步形成各种各样的优秀写作“范型”,一旦构思新文,就会厚积薄发,意到笔随,文思泉涌,笔底生花。
一言概之,在语文教学中,就始终把阅读教学放在第一位,要摒弃大量讲解阅读教材的教学法。有道是“授人以鱼不如授之以渔”。我们应要求学生多阅读,不仅精读而且要泛读,教师应指导学生阅读方法,并持之以恒,常抓不懈。长此以往,学生的词汇量大增,语感形成,并能体会语言美,有意识地去创造美的语言,那么语文功底自会加深,语文能力自会提高。
文章评论
共有 0位用户发表了评论 查看完整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