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陵君窃符救赵》的注解翻译商榷
新编高中语文第六册第16课《信陵窃符救赵》是一篇传统的文言文教学篇目,但课本、教参及一些其它教学辅导资料对该文的注解翻译却有很多地方值得商榷。现列举分析如下:
1、“不敢以其富贵骄士。”教参译为“不敢以自己的富贵(身份)慢待士人。”联系上下文及作者的写作意图,并非是说信陵君没有这个胆量慢待士人,而是突出信陵君“仁而下士,士无贤不肖,皆谦而礼交之”的高尚心灵,故此处的“不敢”非现代的“不敢” 之义,应是“不愿、不想”等之义,这样理解才更贴切些。
2、“士以此方数千里争往归之,致食客三千人。”课本注释“[致]招来。”联系上下文,士人都已争着归附他了,怎么还是“招来”呢? “致”在古汉语中有“得到”的意思,如方苞《狱中杂记》里的“致数百金。” 根据前后的意思,应理解为“得到、拥有”等之义较恰当。
3、“至家,公子引侯生坐上坐,遍赞宾客,宾客皆惊。”课本注解:“〔遍赞宾客〕(向侯生)周遍地介绍客人。赞,引见、介绍。”初看这一注解没有什么不妥,但一联系上下文理解,就感觉有些不当。①、公子(向侯生)周遍地介绍客人,不符合“侯生坐上坐”的重要身份地位。②、既然是公子(向侯生)周遍地介绍了客人,那“宾客”又为何“皆惊”呢?显然,应该是公子先“引侯生坐上坐”,然后才向客人“遍赞”(全面地称赞)侯生,“宾客”对侯生才“皆惊”。因“遍赞宾客”是“遍赞(侯生于)宾客”之省略,故后才有“宾客皆惊”之状。这样理解较合乎当时的生活实际一些。
4、“然嬴欲就公子之名,故久立公子车骑市中,过客,以观公子,公子愈恭。”课本注释“[就]成就,动词。”是动词无疑,但并非是成就之义。联系上下文,前面侯嬴的一切无礼行为都是侯嬴故意的,是“以观公子”,既然是侯嬴故意为难考验公子,那侯嬴怎么是成就公子的名声呢?成就别人是那种做法吗?显然,“就”注释为“成就”不对,应是“验证、检验、试一试”等之义。
5、“公子诚一开口请如姬,如姬必许诺,则得虎符,夺晋鄙军,北救赵而西却秦,此五霸之伐也。”课本注解“[夺晋鄙军]把晋鄙的军队夺到手里。”军队能夺到手里吗?符合生活逻辑吗?此处的“军”不能译成“军队”,应译成“军权”才当。
6、另《信陵君窃符救赵》这个标题也值得商榷,根据课文内容,“公子从其计,请如姬。如姬果盗兵符与公子。” 窃符计策是侯嬴献的,窃符行动是如姬实施的,那怎么能说是信陵君窃符呢?只能说是信陵君最后得到了兵符,才救了赵国。另从感情色彩的角度看,信陵君是作者及人们心中敬佩的君子,那又怎么会说他是窃符呢?编者加的这个标题看来不当,不如名为《信陵君得符救赵》。
以上仅为一孔之见,诚期方家指正。
文章评论
共有 0位用户发表了评论 查看完整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