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报任安书》中值得商榷的注解
作者:贵州省遵义县新舟中学 刘承德 时间:2006/4/6 21:25:46 来源:会员原创 人气:6124
1、“请略陈固陋。”课本注释“〔固陋〕固塞鄙陋(的意见)。”那么“固塞”又是什么意思?现代汉语没有这个词,显然是生造词语,联系作者实际及“固”的本义,“固”应该是作者心中已有的想法。
2、“阙然久不报,幸勿为过。”课本注释“〔为过〕见责。过,责备。”联系上下文,“为”该是动词“指出、责备”等义,“过”该是名词“过错、不对”等义。
3、“用之所趋异也。”课本注释“〔用之所趋异也〕因为所追求的不一样。用,因为。趋,趋求。异,不同。”这种注解显然是牵强附会,因“用”当“因为、由于”等讲时,后面是用动词或名词,不可能用“之”。其实,这个句子中“之”应该是代词,代前面的内容“死”,“用”该是动词,意即“走向、选择”等义,“用之”就是“走向死亡、选择死亡”等之意。
4、“其次诎体受辱。”课本注释“〔诎体〕卑躬屈膝。”其实“诎”通“屈”,“屈”乃弯曲义。如“诎右臂支船”(《核舟记》),再联系上下文,“诎体”该是使动用法,使“体屈”。
5、“削木为吏,议不可对。”课本注释“〔削木为吏,议不可对〕即使是一个木制的狱吏来审讯,也决不去对答。”联系上下文及作者的本意,应该是“也没有法去对答”。
6、“亦颇识去就之分矣。”课本注释“〔去就〕舍生就死。”联系上下文应该是有“死亡与活着”两方面的意思。
7、“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课本注释“〔通〕通晓。”联系上下文及作者的生活实际,作者不可能已“通晓”,应该是“弄通”才符合实际。
8、“仆诚以著此书,藏之名山,传之其人,通邑大都,则仆偿前辱之责,虽万被戮,岂有悔哉!”课本注释“〔通邑〕大的城市。通,指四通八达。”这个注释显然是不对的,根据“藏之名山,传之其人,通邑大都”的句子结构规律来看,“通”该是动词,不会是“四通八达”之意。又依据上下文及当时的社会生活实际来看,“邑大都”应是指大小城市,“通”应是“流通、流传”等义。“通邑大都”就是指作者所著之书能流传于大小城市,这样理解就较妥帖了。
9、“故且从俗浮沉,与时俯仰,以通其狂惑。”课本注释“〔通其狂惑〕抒发自己的悲愤。通,达,这里指抒发。狂惑,指内心悲愤。”联系上下文和根据古汉语的组合规律来看,“狂惑”应有“狂”和“惑”两方面的意思,即内心的悲愤和疑惑。“通其狂惑”理解为疏通自己心中的疑惑和缓解自己的狂放性格之意较恰当。
以上仅为一孔之见,诚期方家指正。
文章评论
共有 0位用户发表了评论 查看完整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