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语文课充满情感和智慧的魅力——评俞建江老师的《珍珠与泪珠》

作者:小越中学语文组 梁 晴  时间:2006/4/12 18:27:24  来源:会员原创  人气:671
  能上一节好的语文课,是许多老师梦寐以求的夙愿。那么,怎样才算一堂好的语文课,语文课的魅力在哪里?我认为,它应该在课堂师生的情感和智慧中,能让学生与文本对话,和作者在情感上发生共鸣,同时也能启迪学生的心智。唯有情和智和谐共生,语文课的工具性和人文性才能得到有效统一,语文课堂才能焕发出勃勃的生命活力,才能闪耀出动人的魅力。那么,怎样让语文课堂充满情感和智慧的魅力呢?下面我试以城南中学俞建江老师的课例《珍珠与泪珠》来作阐释。
  一、 导入新课有创意,具亲和力。
  俞老师选用与课文同创作者的电视剧《橘子红了》导入,直接切入课文,又借助学生对电视剧的喜爱而充分调动学生的感官参与,引起学生的兴趣,让人觉得亲切、熟悉。
  二、教材处理得当。
  这篇文章有一定深度,讲授也有一定难度,很能体现授课者的授课艺术。俞老师在处理教材时注重全局把握,重点透析。简介作者作品后,俞老师直接抛出这样一串问题:作者写了那些眼泪?这种种眼泪可不可以颠倒顺序来写?这些眼泪蕴涵着作者怎样的人生感悟?这几个问题层层深入,由简入难,第一个问题学生可以通过浏览课文直接在文中找到答案,第二、三个问题在第一个问题的基础上展开,讲授有一定难度,如果把这两个问题分开对待就很容易陷入枯燥、烦琐的境地,所以俞老师在处理时将这两个问题有机结合。在分析第一个问题是就有意识的将种种眼泪划分为三个层面,这样第二个问题就迎韧而解,第三个问题的解决也相对简化了。正是由于见识、人生阅历的增加才使得作者的见解逐步深刻,也才使得作者由对文本中的眼泪不理解到对现实中的眼泪有所体悟,到最后的升华为道德层面的眼泪。借助对眼泪的分析使得主题一步步深化,也越来越接近作者要表达的人生感悟,这样课文讲析中的难点也得到了突破。
  三、 教师的基本功扎实,个人素质较高。
  在整个讲授过程中俞老师始终是面带微笑,仪表端庄、教态娴熟自然,多媒体运用熟练,给人以亲和感。在教学语言的运用中,俞老师普通话标准,语调抑扬顿挫,注意强调重点,对回答出或者回答不出的学生都能给予适当的注意。这样整堂课的气氛是比较和谐的。
  利弊总是相生的,这堂课亮点很突出,但也存在缺陷,我冒昧的将它概括为以下几方面:
  一、 教学顺序有点紊乱。
  首先,导入与授课缺乏逻辑关联。开篇俞老师以《橘子红了》导入,并说对本片最大的印象是其风格的细腻、柔婉,并说今天要学的这篇文章同样体现了作者的这个写作风格。因此,按照逻辑我们认为俞老师会把重点放在语言风格上,可出乎意料的在授课过程中俞老师对文章的语言风格只字不提,本节课完全把重点放在思想内容的分析上。其次,对文章主旨句的分析位置放置不是很合适。当俞老师讲完三个层面的泪水后,对本文作了小结,给人本堂课即将结束的错觉。所以当俞老师再重拾课文分析文章主旨句的位置就显得很突兀。其实对主旨句的分析俞老师完全可以在分析泪水的时候穿插分析。最后,归纳与布置作业的位置可以调换。课文结束后,俞老师有一段非常经典的总结分析,这部分内容如果在讲完课文后直接进行,显的水到渠成,恰倒好处,可俞老师在处理时是先布置作业,然后再总结,这使得课堂的连贯性被打断,布置作业后再文绉绉的说上一段也显得脱节。
  二、板书及站位。
  本堂课俞老师借助了多媒体,因此是否运用板书,能否合理运用确实是个比较难处理的问题。俞老师的选择是完全放弃板书,但我认为针对这堂课俞老师是可以选择使用板书的,至少他可以把三个层面的泪水在黑板上展示一下,这样学生在学后面内容时随时可以参照这三个层面,可以更有利于后面两个问题的解决。在站位上,俞老师有个很明显的习惯。喜欢站靠里边的过道,注意的范围比较单一。前两排几乎成了教师视角的盲区。
  三、学生主体地位发挥不理想。
  新课标注重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和主观能动性,但传统的教学模式往往束缚了学生的主体性。这堂课教师注重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也给予他们自由发言的机会,可学生反应寥寥,所以教师有点着急,给予学生思考的时间比较少,学生也是比较被动的跟着教师的思路在走。
  这堂课使我受益匪浅,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而改之,对我们新教师很有借鉴意义。

 

文章评论

共有 0位用户发表了评论 查看完整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