瞭望东方周刊:自主选拔才能实现大学使命
作者:不详 时间:2006/4/13 18:10:17 来源:瞭望东方周刊转载 人气:535
重建大学精神
《瞭望东方周刊》:“自主选拔录取”后会带来哪些改变,会对大学在社会中的地位带来哪些影响?
蔡达峰:上世纪90年代复旦启动学分制建设,提出“宽口径、厚基础、重能力、求创新”的人才培养理念,去年成立文理学院,并命名为“复旦学院”,不希望因专业或就业问题而制约对学生发展的关怀。我们要把学生培养成具有宽厚的知识、终身学习的意识,创新的能力、开放的胸怀和高度的责任感的栋梁之材。我们也按照这样的目标,这样的要求来选拔学生。
与世界一流大学相比,大学招生应增加投入,教授来参与选拔,这是一个权利和义务的问题。我们希望通过自主选拔进一步充实大学功能,锻炼选拔人才能力。大学自主性招生是原本应该承担的责任与义务。自主招生就是自主承担责任。
方案的公平性,我认为不应该担忧。目前社会环境还是习惯于分数面前人人平等,我们主动做,相信公众的认识能力会进一步成熟。国外大学可以跨过我们的高考进行招生,公众对他们,对他们的选拔标准没有异议。我们已经习惯于在一个单一的封闭的制度中选拔,所以更加需要自主选拔的经验。对于大学而言,提高选拔能力,不是去适应高考,而是要适应社会,才能实现大学使命,如果连自己选拔自己要培养的学生的能力都缺乏,那是大学的悲哀。
印杰:国家帮大学选拔,大学显得比较被动,最多是多宣传让学生来报。“自主选拔录取”让大学比较主动,第一,必须关注中学教育,以前批评比较多,但是引导、交流很少,按照现在的做法,有了相当多的自主权,大学会主动对中学做更多的交流引导。此外,我们还要认真地研究,我们需要什么样的人,这次不单是考核学生,对教授而言也是,不能问无聊的问题,如何给学生评分、衡量学生,之前我们是很缺乏经验的。如果大学不能自己选拔自己的培养对象,独立精神也难以体现。另一方面,怎么去考核,要准备问什么样的问题,用间接问题,研究和教育人员如何涉及方案等等,大学都是主动地介入到中学教育,体现自主性和独立性。所以,“自主选拔录取”对大学而言也是一个机会。
文章评论
共有 0位用户发表了评论 查看完整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