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布局调整失当 导致农村孩子上学难

作者:不详  时间:2006/4/14 20:55:29  来源:人民政协报教育在线转载  人气:702
  【摘要】:上学的困难与教育费用的上扬使得一些农村学生,尤其是边远、贫困山区学生遭遇求学危机,其家长也陷入欲罢不忍、欲上不能的困境。
  据统计,2004年全年我国撤减小学3.17万所,加上初中973所共计减少中小学4万多所。 
  上学的困难与教育费用的上扬使得一些农村学生,尤其是边远、贫困山区学生遭遇求学危机,其家长也陷入欲罢不忍、欲上不能的困境。 
  燕燕,重庆巫山县一所山区小学二年级学生,个头不足1米的小女孩,每个星期日下午1点准时出门,书包里除了书,还有够吃一个星期的咸菜或者豆瓣儿和换洗衣服。下山要翻过几个山头,得走3个多小时,到一个叫岔路口的地方上了乡间马路,花2块钱搭乘小巴车再行15里。顺利的话,下午6点前可以到镇中心小学的宿舍了。 
  当燕燕瘦小的身影已经走出燕燕妈妈的视野好半天,她才回过神来,拉起衣角擦擦浑浊的泪花。“第一年娃娃才上学的时候,我们也送,甚至还背着她走,但今年春天一忙就不送了,她也熟路了。” 
  缘起农村中小学布局调整 
  燕燕所在的村以前有一个教学点,唯一的老师是村长高中毕业的女儿小凤,常年学校里有8—10个孩子,小凤带着这些孩子写写画画,一直读到五年级,过了五年级如果还想读书的孩子,就去镇中心小学读一年寄宿班,然后考初中。大部分村里的孩子从这里毕业后,都选择了在家跟父母务农,等年纪长一点就外出打工。 
  2003年,这个教学点被撤了,8个孩子的课堂一下没了着落。村民不知道该怎么向上面反映,就整天跟村长闹,村长开始还试图跟大家解释什么叫“中小学布局调整”,可大家都不能理解,也不愿接受。后来村长懒得解释了,因为他家的女儿也失业在家了。 
  采访中,小凤告诉记者,她理解农村中小学布局调整,并说:“撤消我们这个袖珍学校,是可以省去了镇上领导的许多烦恼;让孩子们去镇中心校上学,那里的老师是比我教得好。但是,因为孩子太小,父母不放心;或者因为增加了住宿费、生活费,家里负担不起等原因,原来上学的8个孩子里,只有3个去镇中心校了。就算我教得不够好,但总比他们不到10岁就整天跟父母下地,在田边地角玩耍更有意义, 而且安全上是可以保证的。”说到待遇,小凤讲她的的工资是村里给的,每个月大约80块钱。 
  小凤的村长父亲开始面对记者一直很沉默。最后只是说:“小凤虽然只高中毕业,但是我们村文化最高的,大家都愿意将娃交给她照看,换个城里的人吧,谁愿意待在这山里。要都叫娃们去镇里上学,一学期好几百,没几家有付得起。” 
  农村中小学布局调整,源于2001年的《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决定》将调整农村义务教育学校布局列为一项重要工作,之后,各地政府纷纷制定本地区的农村中小学布局调整规划,农村中小学布局调整在全国范围内大规模广泛展开。2002和2003年,国务院和财政部分别下达了《关于完善农村义务教育管理体制的通知》和《中小学布局调整专项资金管理办法》的通知,进一步推动了农村中小学布局调整,各地政府也都加快了布局调整的步伐。据2005年初教育部发布的《2004年中国教育事业发展状况报告》显示:2004年全年我国撤减小学3.17万所,加上初中共计减少中小学4万多所。 
  上学的困难与教育费用的上扬使得一些农村学生,尤其是边远、贫困山区学生遭遇求学危机,其家长也陷入欲罢不忍、欲上不能的困境。 
  不合理的布局调整引发严重问题 
  自2001年全国大规模的农村中小学布局结构调整开展以来,部分地区,尤其是一些经济较为发达的农村地区通过因地制宜、实事求是地合理调整中小学布局,集中力量改善了一批乡镇中心学校的办学条件,使合并后的中心学校实现了一定的规模效益,当地的教师队伍质量与教育教学水平也得以提高。但是,在全国农村中小学布局调整初见成效的同时,部分地区农村中小学布局调整的失当所带来的各种问题及其消极影响已日益凸现。全国人大常委、北京师范大学庞丽娟教授在今年的两会中专门提交了一份“当前我国农村中小学布局调整的问题、原因与对策”的提案。 
  庞代表说:“部分地区不合理的布局调整不仅严重影响了当地农村义务教育的普及,给农村学生带来了新的求学困难,而且还制约着农村义务教育的持续、健康发展,甚至对当地的社会稳定造成了一定威胁。”她认为,不合理布局调整引发的问题主要有以下四方面。 
  农村中小学生上学路程遥远、困难,且存在严重的安全隐患 
  由于大量农村中小学和教学点被快速撤减了,使得许多农村学生上学路途遥远,就近上学成为奢望。一些农村中小学生一天往返要步行十里甚至二三十里崎岖的山路到乡/镇中心学校上学。在一些偏远山区,山坡陡峭,遇上刮风下雨更是山路泥泞难走,山洪、泥石流等自然灾害时有爆发,崇山峻岭中有时还有野兽出没,学生的人身安全无法保障。无法寄宿的许多中小学生为了上学不迟到,不得不每天少睡两个小时,天不亮赶路上学,晚上再摸黑回家。 
  子女教育费用骤增,农民家庭无力支撑 
  考虑到孩子上学路途的艰辛和安全,有的家长只能让孩子搭车上学并在外解决午餐,这样就不得不额外增加了交通费和午餐费的开支;还有许多家长迫于孩子上学路途太远,只能让孩子寄宿,尽管许多学校都尽量降低学生的住宿费用(大都每学期30元),但要为每个孩子都置办一套铺盖行头,加之伙食费等,这对于大多数农民家庭来说仍不是一笔小数目,更让一些贫困家庭感到十分困难。 
  农村寄宿学校安全、卫生、管理等方面凸现问题 达不到要求 
  调整后尽管许多地方都要求当地乡/镇中心学校提供寄宿服务,但大多非常简陋,后勤配套设施无法到位,学生的生活、安全、卫生、医疗、管理等缺乏必要保障,衍生出许多新问题。 
  有的学校45平米的宿舍住进了65个学生,有的学校20多个学生挤在仅有10平米的小房间里;不少学校两个十几岁的青少年学生挤在一张窄小的床上,并且过道狭窄还堆满了杂物。 
  一些学校受资金限制无力配备食堂、厕所等基本设施。由于没有食堂,学生只有在学校附近的饮食摊上吃饭,或从家里把一周口粮都带上,在教室外蒸饭吃,而天天带饭的孩子有时夏天吃馊饭,冬天常常吃冷饭;一些宿舍附近没有厕所和洗澡间,学生住校期间无法洗澡,晚上上厕所女孩都要跑百把米,致使有的学生为少上厕所干脆下午就不喝水。 
  寄宿学生每周回家的交通安全也存在相当的隐患。有些学校虽有校车接送,但车辆不规范,只是安全系数不高的农用三轮车或小四轮车,而且经常超载,有时一车载满20多个孩子;有的学校连三轮车也无法提供,只能让高年级学生带着低年级的同路回家;不少孩子为节省费用,即使有的地方能通车还是选择步行回家。 
  学生寄宿管理问题突出。特别是低年级8、9岁的寄宿学生,由于身体抵抗力弱,经常容易生病;生活自理能力差,一下子离开父母独自生活非常不适,情感、心理上出现多种问题。然而,目前多数中心学校的寄宿管理尤其是对低龄学生的生活管理与引导难以到位,甚至连相关教师都无法配备。 
  中心学校班额陡增,教师工作繁重,教育质量难以有效保障 
  盲目合并,使得有些地方的中心小学学生数量大大增加,不少合并后的中心小学班额都在70人以上,有的甚至达到百人,班额的陡增不仅给教育教学工作带来沉重负担,同时也加大了教师的心理压力。目前中心学校大多实行全封闭式的寄宿管理,而农村学校的教师编制又不充足,只有让教师们既对学生的学习负责,又承担起管理学生和保障学生人身安全的重要责任,教师们普遍感到身心压力很大,从早到晚都无法放松。面对数量众多的学生,教师们能保障他们的基本生活、学习、健康和安全就已经相当不易,哪里还顾得上进一步提高自身业务,使学校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难以保障。 
  资料链接: 
  《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因地制宜调整农村义务教育学校布局 
  《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第13条指出,要因地制宜调整农村义务教育学校布局。按照小学就近入学、初中相对集中、优化教育资源配置的原则,合理规划和调整学校布局。农村小学和教学点要在方便学生就近入学的前提下适当合并,在交通不便的地区仍需保留必要的教学点,防止因布局调整造成学生辍学。学校布局调整要与危房改造、规范学制、城镇化发展、移民搬迁等统筹规划。调整后的校舍等资产要保证用于发展教育事业。在有需要又有条件的地方,可举办寄宿制学校。

文章评论

共有 0位用户发表了评论 查看完整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