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性格教育:“狼”“羊”之争
2005年六月的一个上午,一个狼群雕塑在深圳市南山区一小学揭幕,据了解这组雕塑名为《出征》,底座上刻有说明:“东方似羊的教育培养的是温文尔雅、逆来顺受、安于现状的人。西方似狼的教育,培养的是个性张扬、敢于挑战、不断超越的人。在物竞天择、适者生存的世界里,我们通过对狼的性格的剖析,教育我们的孩子要成为强者。”残暴、可怕的大灰狼将成为孩子们的学习对象,深圳这所小学的做法引起了社会各方极大的争议。
由“羊”变“狼”
社会需要“狼性教育”
笔者举双手赞成深圳那所学校倡导的把孩子“从羊变狼”的举措。首先狼的个性张扬、敢于挑战、适应恶劣环境,具有进攻性,不安于现状。我们的社会要发展,很需要具备这种性格的人。对学生实行“狼性教育”有助于学生正确了解我们的社会,让孩子们明白优胜劣汰不仅仅体现在动物界,人类最基本的竞争法则也是优胜劣汰。“狼性教育”对学生人格成长来说,也只是性格上的一种补充。说白了,积极的人生态度才是一个人成功的关键。
“狼性教育”并不是让孩子真的像狼一样为了达到某种目的不顾一切,这有待于老师把其中的转换意识向学生解释清楚,我们的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如果让孩子既具备了“狼性”,又保持羊的善良、谦让的美德,真是功德无量。 ——厦门吕岭路吕岭花园 潇湘月
将来社会的竞争会越来越激烈,如果我们还在做父母手中的“乖乖羊”,那么岂不要面临被淘汰的危险。狼之所以能够成为草原上的霸主,是因为它从小就受到艰苦的训练。而我们要面对社会的竞争,从小就应要学习狼的本性。所以应培养孩子做“狼”。 ——厦门金鸡亭中学初一(10)班 陈珺
“羊性教育”的个性缺失
“羊性教育”在中国根深蒂固,虽然它与中国传统的教育理念息息相通,但其危害性是明显的,其突出的危害表现在:不尊重人的个性,无视人发展的多样性,只把人当作工具一样来训练和教化,结果造成人性的极度压抑,个性的缺失,创造精神的泯灭。
此种教育形态在今天的时代背景下演变为“听话”教育。中国的孩子从小接受的就是这种“听话”教育:在家听父母,在校听老师,在单位听领导,听的结果只能是做一个安分守己的规矩人。“听话”教育中培养出来的学生的棱角完全被磨平了,没有群体意识,没有一种敢闯敢冒的精神,他们与古代的顺民一般无二,他们是无法适应现在激烈竞争的社会的。 ——泉州黎明大学人文社科系 陈连锦
反对
“狼性教育”
“狼性教育”不可行
所谓的“狼性”,无论活跃、张扬、野性,还是贪婪、残忍、残暴,都是人为定义的。狼的“团体精神”本质上跟数百只蚂蚁扛一颗米粒没什么区别。
儿童毕竟是儿童,能否理解所谓的现代育人观?“狼性教育”会不会让孩子们把狼当成偶像?“狼性教育”会不会诱导孩子们更喜欢暴力的东西?请问到时候老师该如何向学生解释?小朋友会这样认为,群狼雕像竖立在校门口,我们向狼学习有什么不对的?
东方的教育并不全是“羊性教育”,儒家对人才修养的要求是:礼、义、仁、智、信,请问有哪一项是过时的?我们要教孩子勇敢坚强、锐意进取,也要引导孩子学会互助友爱、同情弱者。不能因为国人有懦弱压抑的缺点,就鼓励新的一代个个如狼似虎、张牙舞爪。当今韩国各界精英时常把“半部论语治天下”挂在嘴边,我们为什么不能对我们的传统教育进行扬弃,而不是黔驴技穷地摆出群狼雕像。 ——厦门同安区广播电视台 郑则仁
要人文不要狼性
不管是以“羊”性还是用“狼”性来教育孩子都是不可取的,都不可能体现出把德育工作摆在素质教育的首要位置,都没有体现出如何教孩子做人。
尽管我国家庭教育中存在着不少溺爱型、打骂型的家教方式,致使孩子缺乏吃苦耐劳、关心他人、容忍礼让、创新进取等品德,我们教育界必须正视这种现状。然而,要转变目前孩子身上欠缺的性格,从“羊性教育”过渡到“狼性教育”则是从一个极端走到了另一个极端,是一种片面的做法。有句话说得很好,孩子是社会的一面镜子。当前孩子存在的懦弱压抑、心理承受力差,创造性、独立性不足,正是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中重智轻德的偏向折射在孩子身上后反映出来的问题。
任何一个健康发展的社会,对人才的衡量都是要讲德与才的兼备。但是,如果提倡以狼的性格把孩子培养成为强者,是否忽视了狼的残酷、凶狠的一面,又能怎样体现人的德性呢?我们的教育应该提倡既要有科学精神,又要具备伦理道德和文化艺术修养,这就是中西文化所倡导的人文精神。 ——厦门侨岳里 陈锡铿
中西教育各有侧重
我个人认为,西方的教育侧重现实化的外部竞争,而中国的传统教育更侧重理想化的自身修养。岂不闻“修身养性”、“君子以自强不息”,这也不是“羊”性两个字就能简单概括得了。当然随着经济的全球化,竞争势必越来越激烈,同时,心理问题也是全人类所面临的共同问题,绝对不仅仅是中国的“特色”问题。只不过我们以前忽视了这一点,不敢去暴露我们的问题所在,所以相应的应对机制和措施不够完善,现在我们最重要的就是去正视它,着重培养人们的韧性,完善我们的应对机制和措施,而并非单纯的所谓“狼性教育”就能解决得了。 ——厦门槟榔西里 张哲峰
建议
对立统一
培养“披着羊皮的狼”
由于种种因素的影响,现在的孩子很多都是“小皇帝”、“小公主”,成为“被抱大的一代”、“被宠坏的一代”,外表任性、霸道、骄傲、张扬、为所欲为、十足的“狼性”,实质上却是孤僻、虚伪、自卑、猜疑、嫉妒、急躁、抑郁、自控力差、怯懦、心理承受力差等,不愿意承担责任,难以承受挫折,感情脆弱,碰到困难就吓倒成了“绵绵羊”。
在当今竞争激烈、张扬个性、提倡挑战的社会中,我们的确应树立新型的教育理念,吸取传统的东方教育观与西方育人观各自存在的优点。我们应通过教育与训练,促使每个学生积极形成良好的性格特征:谦逊、乐观、坦率、真诚、热情、活泼、善良、合群、勤奋、宽容、自制、真诚、幽默等,以培养平等友爱、团结互助、共同进步、尊重他人、文明礼貌、助人为乐、诚实守信的行为外在标志。同时,形成勇敢、独立、敢于挑战困难的内在品质。这就是自立、自强、自尊、自爱和自信,就是拥有坚强的信念,坚忍不拔的毅力和耐心,具备良好的心理素质。总之,就是把“披着狼皮的羊”变成“披着羊皮的狼”。 ——厦门刘五店中学 洪步
合二为一“人性教育”
不论是何种教育理念的提出,目的都是要培养具有较强心理素质、勇敢、富于挑战、有个性,又不失温顺谦恭的现代文明人。应该把“狼性教育”和“羊性教育”的合理成分结合在一起来发展我国的教育事业,提倡“人性教育”——因为人同时兼具动物性和人性,而在“人”性中不仅具有仁慈、和善、文雅的成分,也兼具勇于进取、敢于竞争的成分。 ——厦门财经职业学校职教处 袁妹媚
培养健全人性的人
既不要培养学生做“羊”,更不要培养学生做“狼”,还是老老实实培养学生做人为好。学校理应培养学生做人,使之形成健全的人性。一方面要通过民主教育,教学生“做主人,做自己的主人,做国家的主人,做世界的主人”(陶行知语);另一方面,要进行善良教育,使学生形成善待生命、同情弱者、宽容待人、唾弃暴力等健全人的情感和理性。由此,学生既可以剔除身上的“羊性”(奴性),又可远离“狼性”(兽性),从而成为富于健全人性的人,即成为一个“自主而不放纵,自尊而不自大,自决而不专断,自省而不自悲”的人。 ——厦门振兴新村 李作民
此外,厦门思明区读者橡非认为,就性格本身来说,每一种性格都有它的特点,并没有好坏、落后与先进之说。未来社会是个多元社会,什么样性格的人都需要。一个人,不管他是“狼”性还是“羊”性,只要能适应社会,就有活得好的理由。厦门市烟草专卖局湖里所读者陈石顺认为,最重要的是培养孩子的理性,温顺谦恭并不代表自卑怯懦,诚实守信并不等同于愚蠢傻瓜。集美大学读者石志认为,还是提倡做“牛”好,记得深圳特区初建时,是以“拓荒牛”的姿态与精神自诩的。
提 醒
两种教育的心理预防
厦门市中医院院长 黄跃东
“狼”的教育按一般的说法指的是培养个性张扬、敢于挑战、不断超越的人,这种人往往是推动社会的力量。但这种人往往容易挑战社会,挑战权威,而这并不是主流社会所喜欢的个性。现实生活决定了大部分人只能成为普通的人,这并不是说大部分人不能有所成就,而是说人们可以有所创新,但首先要学会适应。
过于热衷于变动的人,一旦不得意,就容易心理失衡,甚至于出现各种疾病(强迫症、躁郁症)。而过于胆怯,安于现状的人(如羊一般的人)又容易紧张不安,恐惧失眠、恐惧症。临床上各种情况都可能出现。
我们认为鼓励孩子执著进取、拼搏向上是对的,但也要教育孩子学会宽容。做人要张弛有度,在追求卓越的同时,也要培养一颗平常心。狼性中有进取的一面,羊性中有守成的一面。在人的一生中,要把两种性格的培养结合起来,既有进取精神,能开创个人美好未来;又有大局意识,肯为大众谋福利。
培养孩子狼性与羊性,要考虑到这样做的结果是什么。如果孩子只学会了计较个人利益,或不敢追求个人突破,都是不可以的。人在骨子里应有不服输、挑战性的一面,但也应有面对现实生活安之若怡的一面。而所谓羊性,在人的一生中,将起到远比狼性要大的作用。因为它首先保证了你对生活的适应。对于个体健康角度而言,意义重大。
拿破仑曾讲过:剑与笔谁更犀利,应该是剑,但终究是笔。而且从健康的角度考虑,平和的心态是人们保养身心的最佳状态,乐观的心态是人们开创事业的必要心态。这些都要求对于孩子教育时,要作好心态培养。也就是要求我们要对狼性与羊性作一种更利于孩子身心与素质的阐释,而不是仅限于竞争与退缩之见解。
杂 感
“亡羊补牢”的再思考
中国青年政治学院 林火灿
亡羊补牢的寓言故事已经不是陌生的话题。其实,这是关于儿童教育的经典个案。从教育学和社会学的视角出发,反映了“狼性”孩童与“羊性”孩童之间的看似不平等的竞争现状。
现今社会的竞争非常残酷,儿童之间的竞争已经开始走向畸形,成了父母之间的竞争。有些家长“舐犊情深”,处处庇护自家小孩,为孩子“垒圈”成了合乎情理的逻辑。这一垒,看似保护孩子,让他们规避风险,享受童年乐趣,却也束缚了孩子的“狼性”,容易养成他们坐享其成的惰性;也拱手送出了胜人一筹的机会。一旦父母垒筑的防护带在社会变迁中被捅破,久居其中的“羔羊”必然不知所措。
从这层意义看,亡羊补牢未必是好事,传统教育对此做出“为时不晚”的评价也未免有绝对化之嫌。今天用此来讨论孩子的“羊性”和“狼性”培养,笔者认为,我们一开始就不应该“圈养”孩子,应该让他们主动去承受更多社会风险,并注意在适当时机进行引导,在不违反社会道德、法制法规底线的前提下,让其“羊性”与“狼性”共舞;既然躲避风险的高墙已经垒筑,我们更应培养其自立自强和应对突发事件的能力,而非坐以待毙;当高墙被捅破,羊被叼走时,我们应该对教育体制进行反省与新探索,而非仅是修补教育漏洞。
短 论
社会达尔文主义的翻版
今年6月下旬,一个狼群雕塑在深圳市南山区一小学揭幕,据了解这组雕塑名为《出征》,底座上刻有说明:“东方似‘羊’的教育,培养的是温文尔雅、逆来顺受、安于现状的人。西方似“狼”的教育,培养的是个性张扬、敢于挑战,不断超越的人。在物竞天择适者生存的世界里,我们通过对狼的性格的剖析,教育我们的孩子要成为强者。”
所谓“物竞天择适者生存”,那是自然状态下生物界的生存竞争规律,19世纪英国生物学家达尔文物竞天择的理论,是现代思想的支柱之一,发展至今,已被学术界称为“新达尔文主义”,一般简称进化论。以后达尔文这种自然进化思想被引申到人类社会领域,就形成了主张在人类社会中奉行自然状态下弱肉强食“丛林”法则的社会达尔文主义。
社会达尔文主义的本质就是将自然界的弱肉强食法则运用到人类社会中来,在人类社会中进行自然的强弱淘汰,公开主张国家之间、民族之间以及人与人之间的“弱肉强食,优胜劣汰”,公然将以强凌弱的强权主义宣称为“社会伦理”。狼群雕塑所要反映的主题,正是社会达尔文主义观念。
人类社会不同于自然界,有竞争,但更需要合作。人与人、国与国、民族与民族、社会与社会、文明与文明之间莫不如此。社会达尔文主义过去为帝国主义、殖民主义侵略张目,今天又为世界南北差距、富国盘剥穷国开脱。在国内主张社会达尔文主义者,无疑在为日趋拉大的贫富差距、不平等竞争下的弱肉强食辩护,这种已经腐烂发臭的社会理论,竟然被某些人奉为西方教育的现代观念加以引进,并实施在孩子身上,实在令人深思。
面对充满竞争和挑战的时代,我国教育的发展何去何从,未来的社会需要什么样的接班人,又要具备哪些素质和怎样的性格,这些都是现在的教育工作者应该思考的问题。
近年来在素质教育讨论中,人们得出共识:考试与分数,并非教育重点,首先要培养学会“做人”。但要做什么样的人?则众说纷纭。培养“现代人”,是其中一说。但何谓“现代人”,更莫衷一是。有人把培养“狼”性的人,视为“现代先进的育人观”。究竟我们应给孩子怎样的人格教育?
文章评论
共有 1位用户发表了评论 查看完整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