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重还是理重?

作者:陶悦|  时间:2004/7/19 18:34:53  来源:会员原创  人气:441
  作为班主任老师,每时每刻都要同学生打交道,在发现自己的学生出现了方方面面的问题时,如何才能用有效的方法说服学生呢?或者说在与学生相处的过程中是“情”有效还是“理”有效呢?
  古今中外,无论是任何一个时期的教育工作者,可能他们的教育思想有所不同,教育风格各有千秋,但有一点是共同的,那就是“爱的教育”,有耐心去对待每一个学生、用爱心去抚慰每一个学生,离开了爱心,一切教育都将无从谈起。
  在近三年的教师生涯中我对此深有体会,小A是初一(3)班学生,他外表看来黑黑的、瘦瘦的,戴着副眼镜,稚气未脱的脸上似乎带着几分成熟,接班初期,我并未注意到他,后来发现他上课心不在焉,回答问题不积极,有时也不完成作业,最让我失望的是他会影响到周围两三个学生都不听课,老是将目光投向他,课后问下来原来他常在课堂上给周围同学讲笑话,这种局面让我知道问题的严重性,但如何能让这个孩子更好发挥他的潜力,而且在不伤害他自尊心的情况下扭转局面呢?我课后找到了这个孩子,在同他的交谈中,了解到他父母都在深圳做生意,他在上海借读,住叔叔家,由于自己所处的环境造成了他懒惰的个性,而且有点流氓习气,他知道自己的这个缺点,也努力想要做好,可又缺少动力,在了解了这个情况后,我也似乎心中有数。
  一次语文课造成了我与他特殊的机缘,那天他最后一个进教室,不知道是有意还是无意,教室门被“啪”一声推开,又“啪”的一声关上,我当时十分气愤,让小A到教室门前重新开门,重新关门,他也不服气地做了,然后大叫“干嘛了?”愤怒地回到座位,当时,我也十分恼怒,但自己还是耐着性子上这节课,离下课还有五分钟的时候,我对所有的同学说:“老师一向就事论事,不愿也不会勉强任何一个学生,但却不希望有哪怕一个人带着情绪听课,请小A到前面来,当着所有学生的面讲出对老师不满意的地方,我会虚心接受的,。。。最后我满意的看他带着微笑回到自己的座位,从那后,他同我亲近了很多,很愿意同我聊天,甚至总是问一些奇奇怪怪的问题,每一节语文课他都认真听,同时其他学科的学习成绩也进步很多,在期中考试中考了全班语文第二名。
 回想到对小A的教育点滴,我也着实做了不少工作:1、在发现他哪怕是一点小的进步时给予鼓励,让他恢复自信,尽最大努力发挥自己的潜力。2、对问题学生要常与他沟通,让他善于自我反省,在品尝成功的喜悦中使自己不断进步。3、教他学习方法:有计划地每天翻看基础知识加深印象,帮他选择适合他阅读的题目,让他提出问题再共同解答。4、在课堂上出现问题,教师寻找主动,及时解决。5、对于基础性知识,我让同他较好的学生利用友情督促,帮助他。
  在教育工作的实践中我越来越感觉到:如果一个孩子总是生活在批评中,他就学会了谴责;如果一个孩子生活在鼓励中,他就学会了自信;如果一个孩子生活在认可中,他就学会了自爱。作为教师,我们的教育行为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学生对学习、对生活、甚至对人生的态度。作为一个刚跨出大学校门没几年的年轻教师,我是怀着一颗爱学生的心、一股不让一个学生掉队的热情不断开展并继续着我的工作的,  
  作为教师,我知道自己应该无私地把爱撒向每一个孩子,平等地对待每个孩子,了解他们特有的情感世界,懂得他们失败的痛苦和成功的喜悦,让他们在学习过程中时时体验到老师对他们的关怀,时时感受到努力得到的肯定,体验到学习的快乐和成功。当我把一颗真诚的心交给孩子,公正地对待每一个孩子,公平地把爱和温暖送给每一个孩子时,他们小小的心定会融化在师爱中,在学习生活中找到快乐,愉快地接受教育。
  从小A身上,从更多的孩子身上,我更加清楚地知道:“人,毕竟是有感情的动物”,要让一个人认识到自己的行为错误,“情”比“理”更容易让人接受,“情”的力量是无法用“理”来替代的,教师应该用一腔真情保护学生,教育学生。

文章评论

共有 0位用户发表了评论 查看完整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