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景这边独好——多媒体在文言教学中的作用
作者:佚名 时间:2006/4/26 16:39:44 来源:会员转发 人气:1439
一、 朗读正音——形声兼备
古人曾说过“书读百遍,其义自见”,闻一多也曾告诫他的学生学习语文尤其是古文要多进行朗读,而我也一直认为读是理解、感悟的前提,是解读文言文的钥匙,要想让学生亲近文本,走进文本,甚至与作者产生共鸣,不注重朗读是行不通的。而以往的教学模式要么是让学生默读,要么是师读生听,课堂气氛较沉闷,而运用多媒体教学能较好扭转这一形势。多媒体朗读录音是朗读大师们经过认真揣摩,反复练习后制成的优秀作品,它用响亮、清晰的语言转换了书面的文字语言,恰到好处地再现了文章的语言、节奏、格调和作品蕴藏的情趣、意味,能给学生提供语音、节奏、语气、语调等方面的示范。同时,录音教材还具有可重复的特点,老师可针对难点、重点有的放矢的进行播放。以《过秦论》为例,当中有很多生僻字,如“瓮牖绳枢”、 “锄耰棘矝”、“钩棘长铩”等,学生很难读准,但是如果听多媒体录音就可以正确地读出“棘”与“耰”等字的标准读音了。再如《庄暴见孟子》“独乐乐,与众乐乐,孰乐?”中“乐”字的读法。如果不听录音学生很难读准。又如《师说》中“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这句话要在断句的基础上理解,听录音时我让学生特别注意这一点,断好句后,理解难度就大大降低了,又如在《鸿门宴》中,有多处对话描写,听大师朗读时要注意语言的轻重,语气,这对我们了解人物的性格大有帮助。总之,诵读在文言文教学中,对读准语音、明确语义,断定语气等都有很好的效果。
二、 文言内容——声像并茂
传统教学是一支粉笔、一本书、一张嘴巴口干舌燥地对课文进行“分崩离析”,气氛的沉闷,知识的狭窄是可想而知的。这种教学模式将文言中应具有的语言美,意境美损失殆尽。而运用多媒体教学,化抽象为具体,将无声无色的文字变为声像并茂的音像,给学生以身临其境之感,对文章内容的把握有化腐朽为神奇之效。
以《鸿门宴》为例,我先以屠洪刚的《霸王别姬》导入,苍劲雄浑的乐曲一下子就将学生带入到项羽那种末路英雄的悲怆处境。再播放电影《鸿门宴》片断,项羽的骄傲自大,刘邦的韬光养晦,学生对此了然于心,很快掌握了人物性格,并能对人物性格作客观全面的分析。
又如《林黛玉进贾府》,这是古典文学中的名篇,学生字字能读懂,句句可释义,但要做到见微知著,由此可看出《红楼梦》的博大精深,对学生尚有难度,如能运用多媒体可大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我们可以先看课件,从中可以看到雍容华贵的贾府图、林黛玉进贾府时的路线图以及贾府的人物关系图,以此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增加学习的兴趣。后我又播放了“王熙凤出场”、“宝黛初会”两个片段,给学生直接、现实化的冲击,从而充分的调动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因此,在王熙凤及宝黛形象的分析上,起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再如《虎丘记》这篇文章,大部分同学并没有去过虎丘,对文章所述美景并无多大感触,我们可以在资源信息库里收集一些资料图片,制作成课件,增强学生的直观性。如虎丘地理位置图,登虎丘路线示意图,“月之夜,花之晨,雪之夕”景色图,“峦壑竞秀”图,名胜古迹图等等。通过使用多媒体技术生动直观的画像和动画,将学生不熟悉的情景再现出来,可以有效地将文本形象化、具体化,使教学内容更具体、更生动,从而起到了突出重点,淡化难点,易于学生理解掌握的作用。如果再放一段现代虎丘风光DVD,则进一步加深了对虎丘雄奇,明丽的认识,这对课文内容是很好的拓展和延伸。
三、 归纳整理——高效快捷
在文言文的复习、练习课中,多媒体的作用也是不可低估的。在复习课中,我们可以利用多媒体出示相关复习知识的多种链接,将它们列为图表的形式,在这上面显示一些相关的比较内容,有助于学生获得直观性的理解和加强记忆。例如对文学常识和古诗词的复习。还可以将各个复习内容制成相关的图片,让学生进行比较复习,加深印象,达到最佳的复习记忆效果。在练习课中,我们可以自己设计一些和课文相关的练习题,在做课堂练习时,过去我们老师要收起作业本来一本本地批作业,工作量大,效率低,而现在若用多媒体来做练习,老师要轻松,学生也学得愉快。做完一道电脑马上会给出相应的正误判断:如果你做对了,电脑会做出相应的回应,或是伸出大拇指、或是给你一面小红旗、或是一段轻快的乐曲等等;如果你做错了,电脑或是来个摔跟头、或是扮个鬼脸、或是给出错误提示等等,而且反馈及时,省时省力、高效快捷,在复习、练习课中,多媒体就像是在学生和知识间架起的一条快速道、一座立交桥,提升了复习、练习课的效率。
以上是我对多媒体在文言教学中运用的几点粗浅的认识。当然在运用多媒体教学中我们必须明确学生是主体,教师应起主导作用,多媒体技术是为收到一定的教学效果而使用的一种手段。如果盲目地依赖于多媒体技术而把所有的教学环节全部使用多媒体手段再现出来,那么教师就会成为多媒体技术的奴隶,只起到了播音员和解说员的作用而起不到教师应有的主导作用了。
文章评论
共有 1位用户发表了评论 查看完整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