抓课改契机,做好新世纪教师——读《新世纪教师职业道德》有感

作者:进山中学 邵捷  时间:2006/4/27 7:16:28  来源:会员原创  人气:2287
  手捧《新世纪教师职业道德》,我感慨良多。我深深地体会到新课程对于老师的各种要求,教师、学生的角色将在新课程中得到什么样的转变,教师在新课程的要求下将如何更好地做好自己的各种教学工作,学习了很多有关于新课程改革的文章,对在新课程改革下进行教育教学活动有以下几点体会:
  一、教师本身教学观念的转变。
  以前教师习惯于“孤军奋战”,工作一直处于孤立的、封闭的甚至是隔离的状态,新课程在强调构建互动的师生关系,强调培养学生合作学习能力的同时要求教师学会交往与合作,学会倾听、学会交流、学会沟通。我觉得首先要从备课做起,研究一些教案,以新的理念为指导,自主地、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只有用新的理念分析新教材,理解新教材,才能真正体会编者的意图。教师要充分利用教材,创造地运用教材资源,给学生创设良好的学习环境,以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使之积极参与学习活动,在备课时要从这几点出发:1、选择重点备课。着重体现单元章节的重点课,可以把一节或几节课作为重点,精心设计,花一定的时间与精力研究教材教法,上出符合新课程标准的好课。2、突出新课程理念。着重体现备课中教学目标多元化、教学方式多样化和教学内容生活化等理念,在备课中要把学生学的过程体现出来,使平淡、难懂的教学内容有趣化,接近生活利于学生对学习内容的掌握、理解。3、强调教后反思。每节课后,要着重体现教学后的分析与思考,改变以往教学后记有量无质的不良状况,切实提高备课的效益。在备课中我想要首先体现新课程的要求,这是做好教学工作的第一步。
  二、课堂气氛要有变化。
  课堂教学中大多数教师能运用激励性言语来评价学生,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学会赞赏学生,课堂气氛显得民主、和谐、宽松。一位艺术教师说:“新课程加强了内容的整合,充分调动了大脑皮层不同区域的兴奋点,调动了学生多种感官的参与,一堂课下来,学生常会感到意犹未尽,有时学生一边画,一边唱着刚学会的歌,这一种快乐和自信我都被他们感染了”。有的老师反映:如果你带着尊重,带着赞赏走近你的学生,你会有许多的惊喜——学生大方多了,自信多了,想法也多了,“我想……”,“我认为……”,“我们组认为……”,一个个充满个性的想法让我们这些做教师的常常会感到有意外的收获,学生的个性得到了充分的张扬。由于创设了宽松、民主的课堂教学氛围,尊重了学生的个性体验,课堂教学中“意外”很多,没有“预约”的精彩也很多,课堂教学已不是纯预设的,而是动态变化的了。课堂里的笑声多了,话语多了,争吵多了,人的情感不再被课堂的氛围束缚得平静无波。与此同时为了让学生能有更多参与机会,便于信息的多向传递和师生间、学生间情感的相互交流,课堂教学中的这些变化,就如一缕缕春风,使人感到清新、舒坦。课堂情境要动静结合,才能促学生成功学习。学生吸收信息的方式存在明显个别差异,传统的课堂教学较多的以听、看、读等静态方式进行,往往不允许学生用自己喜欢或擅长的方式学习,极易使动觉和触觉学习者成为学习的失败者。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动手实践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因此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合理地设计学生动手操作、动手实践的活动,突破静态学习,很有必要。
  三、教学中体现学生学的过程。
  传统的教学过程更多体现的是教师的教,学生只是被动的学习。而新课程强调的是体现学生学的过程,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是这次新课程所倡导的,它要求教师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与兴趣,鼓励学生人人参与,把学习过程中的发现、探究、研究等认识活动突现出来,使学习过程更多地成为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教师在这一过程中起到的只是一种组织、反馈、总结的作用。通过让学生自主实验、操作、调查、信息搜集与处理、表达与交流等探索活动,获得知识和技能,发展情感与态度,培养探索精神和创新能力。“记录在纸上的思想如同某人留在沙上的脚印,我们也许看到他走过的路径,但若想知道他在路上看见了什么东西,就必须用我们自己的眼睛。”德国哲学家叔本华的这番话很好地道出了过程教学的重要性。
  课程改革为我们带来了新的教学理念,为学生发展提供了更广阔的空间。我认为,凡是学生能够探索出来的,教师决不替代,凡是学生能够独立发现的绝不暗示,让学生从生活、活动、思索、合作交流中学习,尽可能多给一点思考的时间,多给一点活动的空间,多给学生一点表现自己的机会,让学生多一点创造的信心,多一点成功的体验。

文章评论

共有 0位用户发表了评论 查看完整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