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建和谐课堂,促进学生科学全面健康发展
作者:四川省泸州市泸县一中 张鉴 时间:2006/4/27 21:56:57 来源:会员原创 人气:3697
因此,如何构建和谐的课堂结构,促进学生和谐发展,就成为当前教育工作者要迫切解决的核心问题。结合新的课程标准我认为,构建和谐课堂必须做好以下几方面。
一、创良好师生关系,建师生和谐课堂
“师生之间的关系决定着学校的面貌”。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既是新课程实施与教学改革的前提条件,又是新课程实施与教学改革的内容和任务。教师在实施课堂教学中要优化好下面几方面的关系。
1、师生之间的伦理关系与情感关系
师生之间的伦理关系与情感关系是师生关系的核心,爱学生是教师职业道德之本,尊重学生是师生关系之基。从事教师职业,要达到的最起码要求就是热爱教育事业、热爱服务对象、热爱学生。有一份调查表明,无论是学生,家长还是教师自己,在对教师素质的重要性进行排位时,都将“热爱学生”放在首位。大教育家孔子就提出“有教无类”的主张;我国近代教育家夏丐尊认为,教师没有爱,就像池塘没有水;在国外,夸美纽斯主张在“和蔼可亲和愉快的气氛中喝下科学的饮料”。众多教育家都提到师爱的重要性,因此,充满师爱的课堂才是和谐的课堂。师爱是“泛爱”,而不是“偏爱”,这种爱是无私的、公正的、是面向全体学生的。无论学生的成绩优劣、素质的高低、也不论学生家庭的贫富,教师都应一视同仁,坚持平等的原则。师爱是“严爱”,而不是“溺爱”,教师的爱应“严慈相济”,这就要求教师态度上和蔼严肃,行动上细心关怀。
2、师生之间新型的平等、民主、合作关系
过去的课堂中,教师一直是教学的主角,不论是在课堂时间占有上,还是对知识的把握上,都由教师一人操纵。学生只是被动、无奈地接受。这种不平等、不民主、不合作的师生关系,严重扼杀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主动性;严重阻碍了学生正常健康发展;严重制约了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新课程理念要求教师把课堂还给学生,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学习的主体。学生作为独立的个体,他有自我观念、自尊心、有自己的要求、兴趣、爱好、追求和个性等主观意识。因而学生有一定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因此,教师的教学活动要始终以学生发展为起点,以学生发展为归宿。真正做到:“一切为了学生的和谐发展”。教师在此过程中扮演什么样的角色呢,教师是学生学习环境的营造者、学习过程的参与者、问题讨论的合作者、学习前进方向的指引者。离开了教师的正确引导,学生的学习和发展,不可能自发形成,甚至可能迷失方向。但是,有些老师为了体现学生的主体性,随便抛出一个问题让学生去思考、讨论几分钟,自己则站在讲台上,不参与学生的讨论,也不管下面的学生是在讨论,还是在说空话,最后自己作一下总结就算完事。体现不出师生的互动与合作,这样的课堂效果是可想而知的。
二、协调学生“民主交往”关系,发展和谐课堂
人们常说:一个和尚挑水吃,两个和尚抬水吃,三个和尚没水吃。而在很多外国人的眼中,一个中国人是条龙,一群中国人就是一条虫。这说明什么,说明中国人单打独斗能力很强,而合作互助能力欠缺,这与我们过去课堂中过于强调独立思考有关。新的课堂教学理念要求学生间的关系应体现:平等、互助、合作、竞争,其中最重要的就是合作,这就要求教师重新审视自己的教学,重点关注学生之间的互助与合作。教师可通过组织各种活动,如小组合作讨论问题,合作表演节目,合作发明创造等,通过同学间的合作与交流,能做到取长补短,求得同学间的“和谐”,并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感受合作的重要性,培养他们的合作创新能力。
三、增强参与意识,完善和谐课堂
新课程强调“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和参与意识,特别是综合性教学中,更适合开展“探究式教学”。它强调探究的过程和方法,注重“创造力”的培养,主张变革传统的教学,使教师的作用不是“一团知识的明了化和教案”,而是鼓励、指导学生去探索和发现,把教师的主导性和学生的主体性有机地融合在一起。教师在这一教学中,不是命令学生学习,而是教授学习方法,培养学生学会学习,不再让学生被动地去学习,而是主动地去探索。比如高二语文戏剧单元的学习中,要研究戏剧表演的学习性、趣味性、时尚性,教师可组织学生小组合作开展戏剧表演探究。通过探究学习,学生在合作、创新、科学思维等方面有很大的提高,这样的教学方式比起教师一味地分析讲解知不知要强多少。可是,最近笔者发现,不少教师为体现课堂教学的新理念,不管知识要求,学生状况,以及问题是否具有可探究性,而在课堂上盲目地探究。结果是学生很不情愿,教师很着急,教学效果很不理想。因此,当我们想让学生进行探究时,一定要首先明确哪些知识是值得探究的,哪些是没必要的。只有这样,我们的课堂教学效果才会得到提升。
四、关注学生思想品德教育,优化和谐课堂
学生的全面和谐发展包括德、智、体、美等德才兼备多方面的发展。但很多时候我们课堂教学往往较多关注的是学生的知识方面,而对学生的思想品德教育显得欠缺,这直接造成我们很多学生“头重脚轻”,学业成绩突出,思想品德却成问题。教师作为课堂教学的组织者,有责任、有义务承担起对学生的品德教育,该如何开展呢,首先,教师要营造轻松整洁的环境,好的环境会给人以美感,它不仅使孩子感受心情愉悦,同时还有利于他们从小养成文明的举止与良好的习惯。另外,还要反映出文化气息,比如贴一些革命伟人英雄人物或科学家、学者的画像,显然有利于孩子的文化熏陶和修养。其次,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要结合知识,联系生活实际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方面的教育。比如品味毛泽东诗词,艺术手法的鉴赏必不可少,但诗词的思想内容及作者面对困难逆境所表现出的乐观豁达的革命情怀更有学习体味的重要意义。这将有助于培养同学们吃苦耐劳精神,顽强拼搏的意志。
总之,构建和谐课堂既是教学改革的目的,也是构建和谐社会的要求。“和谐课堂”即师生之间和生生之间营造的一种民主、平等、愉快、积极的教学氛围,是知识的互动,情感的融合和正确价值观的主动发展。“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我们坚信“和谐”的教育理念必将促进学生科学全面健康的发展。
文章评论
共有 1位用户发表了评论 查看完整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