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清照才华横溢的一生
作者:佚名 时间:2006/5/8 19:41:43 来源:会员转发 人气:2219
好酒好酒:
历代文人雅士多与美酒结下不解之缘。李清照虽然是一位女性文人,她对酒的爱好却毫不比男士逊色。「酒」在清照词中是重要素材之一。她在转调满庭芳词云「不怕风狂雨骤,恰才称,煮酒残花。」在菩萨蛮词云「沈水卧时烧,香消酒未消。」但清照的酒量不大,她在词中也不时提到「病酒」的种种情况。如她在如梦令云「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又如凤凰台上忆吹箫云「新来瘦,非干病酒」。
清照对饮酒的各种趣味都能深刻体会,酒是在她日常生活中,用以排愁解闷的消遣活动之一。中国古代文坛上,女性作家中,有清照般好酒的,恐不可多见。
“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入,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李清照真一世奇女,一个女子,喝得晕乎乎的,连回家的路都找不着了,即使在今天,也不多见。但李清照又是绝非滥酒之人,以词中所写,某日黄昏,一个妙人儿,独自驾着小船,一边游湖一边品酒,那该是一种多么浪温惬意的情景啊。
李清照是中国古代女诗人的魁首,而其爱酒之深,亦可与李白、苏轼等同列。在李清照笔下,酒与她的诗词一样,随着她人生经历的跌宕起伏而变化,显得多姿多彩。
早期,李清照的词主要是写少女情怀的浪漫,以及与赵明诚的相亲相爱。此时,清照词中的酒,也是一种浪漫、潇洒与祥和的美丽,前面这首《如梦令》便是例证。另外还有“雪里已知春有意,寒梅点缀琼枝腻……共赏金樽沈绿蚁,莫辞醉,此花不与群花比”。(《渔家傲》),“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如梦令》)等等。
李清照的词被人吟唱最多的就是那首《声声慢》了“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靖康之乱,诗人仓皇南渡,国破继之以家之,爱人赵明诚病逝,清照流离失所,老来无依。在饱经了人生的炎凉风霜后,李清照已不再是当年闺中抒情的少女,此时的酒,已满是凄凉之意。另一首同样有名的是《醉花阴》:“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其人其情其酒其词可知。
另外,李清照还有一些写离别之情的,如“惜别伤离方寸乱,忘了临行酒盏深和浅,好把间书凭过雁,东莱不似蓬莱远。”(《蝶恋花》);有写思乡之情的。如“酒阑更喜团茶苦,梦断偏宜瑞旺香。秋已尽,日犹长,仲宣怀远更凄凉”(《鹧鸪天》);有写相思之愁的,如“莫许怀深琥珀浓,未成沉醉意先融”。(《浣溪沙》),等等。这些词中,女诗人的诗才与酒香一起流光溢彩。
李清照爱酒在女子中少有,而其为人亦刚烈,又可令多少须眉男子生出愧色。一首短短五色,“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真成了千古绝唱。只是没办法考证,李清照为人的刚烈与她之爱酒,有什么内在联系。
品茶:
中国历代讲究茶艺者,以宋为盛。宋人都喜好饮茶,而文人雅士更藉赛茶的好坏和泡茶的技术,号称「斗茶」。斗茶必须精于茶理,且多取上品为之。生长于书香门第的李清照则惯于此戏,她在晓梦诗中云「嘲辞斗诡辨,活火分新茶。」在鹧鸪天词云「酒阑更喜团茶苦」在摊破浣溪沙词云「豆蔻连梢煎熟水,莫分茶,」在转调满庭芳词云「当年曾胜赏,生香熏袖,活火分茶……。」「活火」「分茶」两个行家的话,表现了李清照在茶艺方面的造诣。
「活火」就是煮茶用的炭火。宋人饮茶并不是拿茶叶冲泡,而多用茶饼煎煮,所以煮茶的手续繁复,也特别讲究技艺的火候。
「分茶」是煎茶的一种方法,茶艺中相当专门的技巧,就是以茶匙取茶汤注入盏中。由火候技巧的繁复,讲究,可见宋人饮茶,其目的不在解渴,而变成一种怡情养性的艺术活动。
博戏:
博是古时的游戏。因游戏有胜负,所以个性较好胜的人,往往耽于赌博。李清照的个性特别好胜所以喜爱博,她在打马图序自剖:「予性喜博,凡所谓博者皆耽之,昼夜每忘寝食。」她与夫婿一角强记的功夫,就是争胜的表现。博可充分表现出高超的智慧与技巧,种类很多,其中一部分为闺房雅戏。在古时,女子的生活范围很小,一生局限于深闺之中。如果没有精神寄托及消遣,是非常寂寞痛苦的。所以许多女子,都选弹棋、博塞、打马。
在所有的博戏中,李清照最好「打马」。她着有「打马赋」和「打马图序」,系论述游戏的文字,是她于绍兴四年,五十一岁时,以「依经马」加以改良,去芜存菁,令儿辈画成图,以广流传,可显见她在博奕方面的才华。
李清照晚年耽于「打马」博戏,实在是内心爱国思想之所寄。她在「打马赋」中处处以战阵布署兵力为比喻,以博奕暗示天下大势。「老矣谁能致千里?但愿相将过淮水。」充分流露她盼望挥军北上,收复失土的爱国情操。
赏花焚香:
李清照把感情完全融注在花的世界中,她的词中几乎都有「花」的出现,或是以花为题。可见她是如何的爱花了。清照最爱梅,在她的词中,带梅字旳词汇最多。渔家傲词云「雪里已知春信,寒梅点缀琼枝腻。」清平乐词云「年年雪里常插梅花醉」。中国人爱梅,恐以宋人为最,「梅妻鹤子」的传说,成为千古佳话,清照的爱梅,也许受了这一风气的影响。
古时官宦人家,多讲求焚香,以增加生活情趣。李清照的闺房之中,朝夕多是香烟缭绕。她在满庭芳词云「篆香烧尽,日影下帘钓。」在鹧鸪天词云「梦断偏宜瑞脑香」在孤雁儿词云「沈香断续玉炉寒,伴我情怀如水。」
琴瑟合鸣的婚姻生活::
李清照十八岁时(一一○一年)嫁给赵挺之子赵明诚为妻。赵明诚是宋时颇有名的金石学家,字德父,那时二十一岁是太学生。赵明诚爱好金石学,且能诗词。婚后夫妇感情很好,多半的时间和金钱,都是醉心于中国的文化,除做诗填词互相唱和外,又搜集许多古代金石书画。他们收藏金石文物,并非只为玩赏,主要在考证古来圣贤遗迹及君臣行事。赵明诚的金石录序:「因次其先后为二千卷,余之致力于斯,可谓勤且久矣。非特区区为玩好之具而已也。」他们俩夫妻在学术上互相切磋,艺术上共同砥砺,共同的爱好和兴趣,使他俩成为“志同道合”、“相敬如宾”的爱侣,过着平静的富于诗意的幸福生活。
宋代婚姻制度是男尊女卑,夫主妻从。在理教的束缚下,李清照的文学成就,除得力于家学外,夫婿赵明诚也极为重要。因夫妇的志趣相投、能力相当,赵明诚对妻子才气的折服,使得李清照虽为旧时代的女子,而能充分展现她的才能。有一段趣事流传下来─
一年的重九,李清照填了一阕「醉花阴」词,寄给赵明诚。赵明诚接到这阕词后,竟闭门数日,穷三日夜之力,填了五十阕,把妻子的那一阕也抄杂在里面,不明作者,拿去给好友陆德夫品评,看那一阕最好。陆德夫玩诵再三,以为有三句最佳,「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这三句正是李清照所作。明诚自此以后,对妻子便甘拜下风。
在中国文艺史上,很难看到一对夫妇像赵明诚、李清照这样,全心全力的致力于艺术的献身工作。他们在太平的时候如此,在战乱的时候亦如此、使得赵明诚在中国学术史上金石的这一章中占了一个极重要的地位,而李清照在中国文学史中大放异采。
文章评论
共有 0位用户发表了评论 查看完整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