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本课外书,一片新天地
作者:不详 时间:2006/5/9 9:13:03 来源:新华网转载 人气:568
近年来,从加大农村教育的投入,到免除农村中小学的学杂费,从加强硬件建设到关注软件建设,从解决读书难、图书贵,到关心农村孩子的课外阅读,帮助他们全面发展……一件件实实在在的举措,让农村的孩子们感受到春天般的温暖。
感慨之余,不禁想起了让人心酸的一幕:一位记者采访农村贫困生时,问他们最想得到的礼物是什么。没想到,答案却是“课外书”。一个学生说:“除了课本我就没有课外书,但我很想看课外书。以前爸爸从外面捡回的报纸,我总是翻来覆去地看很多遍,舍不得扔。”
孩子们的心声反映了农村学生课外书奇缺的困境。近年来,政府加大了对教育的投资力度,农村学校的教学楼和教学设施有了很大的改善。可是,由于农村教育经费中对图书的投入很少,大部分农村学校没有自己的图书馆;即使有图书馆,也藏书数量不足、图书陈旧过时。大多数图书馆里只有试题、题解、题库等教学辅导类书籍,没有真正的课外书。难怪课外书成为山里娃期盼的礼物。
莎士比亚说过,“生活里没有书籍,就好像没有阳光;智慧里没有书籍,就好像鸟儿没有翅膀。”同样,农村贫困地区的学生缺少课外书,不仅影响其知识面的拓展,学习能力的提高,更会影响人文素养的培育,拉大城乡学生综合素质的差距。至今,把糊墙的报纸当课外书,仍是大部分村里娃课外生活的真实写照。更让人惋惜的是,课外知识的短缺和视野的狭窄给一些农村学生打下了“自卑”的烙印,很多优秀的农村学生考上大学后,依然因知识面窄自惭形秽,找不到自信。
一花一世界,一书一天地。经历过十年动乱的人,都品味过无书可读的苦涩。还是个孩子的铁凝,如饥似渴地阅读从造纸厂“淘”到的世界名著,萌生了当作家的梦想。14岁的周梅森在拾破烂的老人那里得到了残缺的《巴尔扎克传》,点燃了用自己的笔征服世界的激情。渴望知识的周晓文溜进图书馆,“偷”了两本《摄影艺术表现方法》,对电影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成为著名的电影人。这些名人的经历说明,一本好的课外书,是打开智慧之门的钥匙,是激发灵感的火石。可谓是:知识改变命运,学习造就人才。
我们衷心地期盼,有更多的出版单位和社会力量加入到捐赠活动中来,伸出一双手,贡献一份力,让农村贫困地区的中小学生都能拥有梦想中的课外书。让精品课外书成为阳光,照耀孩子的心灵;成为清泉,滋润他们干渴的心田。
文章评论
共有 0位用户发表了评论 查看完整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