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读新教材·关注高考——从新教材看高考诗歌比较鉴赏

作者:佚名  时间:2006/5/9 13:14:27  来源:会员转发  人气:1786
  新教材的试行已经近两年了,作为新教材改革的课堂实施者,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通过课堂实践及教学研究发现,新教材在编排上颇具匠心,它以高考为导向,作到了与高考知识点的呼应,与高考题型的对接,同时又注重对学生语文素养的培养,既重改革又不脱离高考,对高考具有前瞻性的指导功用。
  诗歌鉴赏,作为语文试卷中能力层级为E级的试题,一直是整套试卷的难点,备受广大师生的关注,自02年作为主观表述题考查以来,涉及诗歌的题材和考查的形式是不断变化的,值得关注的是03年的全国春招试题及05年各省试题中5个省市都涉及诗歌的比较鉴赏,联系正在进行的选修教材的解读可以发现,新教材的诗歌鉴赏对比较鉴赏的诗歌从不同题材,不同形式,不同知识点出发设置大量练习,笔者认为,诗歌的比较鉴赏,在命题方式上给了命题人更大的自主空间,在信息和难度上有所增加,便于对学生的考查,必定会为其他省市仿效。作为教师应对此类试题作好指导练习,以便学生面对此类试题时胸有成竹,从容应对。
  综观近几年的高考试题,所选诗歌的题材不外乎即景(事)抒怀,咏物言志,边塞战争,怀古咏史几类诗歌,而新教材在重视名家名作的同时,亦按照诗歌的不同题材分类学习,作到与高考的对应链接,重视对学生文化积淀的培育,又与高考接轨,达到人文性与工具性的统一,又给了教师很大的操作空间,就这一点而言是非常成功的。对比高考诗歌比较鉴赏的研究可以发现其考查的诗歌题材范围较窄,集中在即景(事)抒情诗,形式亦变化不多,而新教材在编排时则对各种题材的诗歌有所涉及。范围更宽,练习形式多样,做到了既关联高考又指导学生。所以,诗歌的比较鉴赏练习、备考,应在题材上有拓展,形式上有创新,重点上强化训练,解答上规范要求。
  (一)以新教材为依托,拓展题材,创新形式,全面准备,分类指导。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高考的诗歌比较赏析在设题上基本遵循“同中求异”的原则,即所选诗歌在题材上或情感的抒发上是相近甚至是相同的,要求考生比较其在意象、意境,表现手法等方面的不同。针对这一点,对同类题材诗歌的表情达意、手法技巧运用上差异的比较积累就变得至关重要。A:咏物言志诗:(1)诗人所咏之物与自我形象融合的深浅程度往往带来手法的差异:作者形象不明显的客观咏物往往采用比喻,而具有明显情感寄托的则多用拟人,例如贺知章《咏柳》“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赞美了一切创造性的劳动;李商隐的《柳》,“如何肯到清秋日,已带斜阳又带蝉”更多的是作者自身遭遇的写照。(2)作者的经历际遇、情趣爱好,观察角度的不同会对同一事物有不同的感受:被诬陷入狱的骆宾王发出了“雾重飞难进,风多响易沉”的患难人心声;仕途蹇滞的李商隐慨叹“本以高难饱,徒劳恨费声”的牢骚人遭际;身居高位的虞世南表达的是“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的清华人的志得意满。B:边塞战争诗:(1)国运兴衰及时代不同对边塞诗的影响,使不同时代边塞诗有不同特点:盛唐之音的艰苦战争壮丽无比:“孰知不向边庭苦,纵死犹闻侠骨香;”出征边戍,爽朗明快:“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壮烈牺牲死而无悔:“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中晚唐国势衰微,昂扬之中多了几分悲壮婉伤“可怜无定河边骨,犹是深闺梦里人”。而宋代国难当头,外侮不断更多凄厉惆怅,既有报国无门的愤懑“寒上长城空自许”;亦有归国无望的悲痛“燕然未勒归无计,羌管悠悠霜满地”。(2)边塞诗在爱国主义主旋律下的不同风格与情感:在边塞战争的大主题下,不同诗人的不同艺术修养,生活际遇反映出不同的风格与情感,有边塞生活的艰辛,出征将士的乡愁离恨,还有戍边将士对亲人思念,报效国家的激情,要做到“标签式”的积累,才能在赏析诗歌时有章可循。C:怀古咏史诗:首先要关注史实与现实的关系,诗人与史实的关系反映不同的艺术手法与观点:(1)诗人置身历史之外,对历史作出理性冷静的思考、客观分析,例杜牧《题乌江亭》“江东子弟多才俊,卷土重来未可知。”谈到的是胜负难料,说明的是“败不馁”的道理。分析时不要强行与诗人情感关联、遭际统一。(2)现实与史实扭结在一起,或是感慨个人遭遇或是抨击现实,李商隐《贾生》“可怜夜半虚前席,不问苍生问鬼神”,就要求对诗人境遇有相当程度的了解。其次是关注怀古咏史诗的特点“借他人酒杯,浇自己块垒”同样的史实,不同的诗人不同角度会反映不同的历史观、人生观:“千载琵琶作胡语,分明怨恨此中论”抒发对昭君出塞的同情;“君不见咫尺长门闭阿娇,人生失意无南北”传达的是被排挤时的失望。
  即(景)事抒情诗高考题考查分析较多,此处不再赘述。
  针对以上的各类题材诗歌的比较鉴赏,新教材分别设题,突出了典型性,实用性,人文性的特点,下面分别摘录以备练习:
  柳  李商隐                           咏柳  贺知章
  曾逐东风拂舞筵,乐游春苑断肠天。       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
  如何肯到清秋日,已带斜阳又带蝉。       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
  比较鉴赏两首诗的写景抒情上的特色。答案:贺诗写春日之柳,纯为写景,李诗句句景又句句情,情景交融;贺诗写景用比喻、拈连、设问手法如“碧玉、裁、剪刀”清新自然,令人爱惜;李诗写景寓情,用暗示手法、衰飒凄凉,令人悲叹。
  从军行(其一)                    从军行(其四)
  王昌龄                                    王昌龄
  烽火城西百尺楼,黄昏独上海风秋。       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
  更吹羌笛关山月,无那金闺万里愁。       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比较两诗在抒情上的特色,在环境与心理描写上有什么不同?
  答案:其一曲笔抒情,写征人家乡妻子无奈而痛苦的思念之情;其四直接抒情,抒发戍边将士为国杀敌视死如归的情怀。二诗在心理描写上都有悲凉意味,只是其一侧重写环境凄凉孤独通过羌笛之音,从听觉方面抒写思乡,心理上采用虚写,以想象抒情。其四侧重写边塞环境条件的艰苦,心理描写上采用实写方式,直接写戍边将士为国尽忠,慷慨悲壮的激情。
  游终南山  孟郊                             终南山  王维
  南山塞天地,日月石上生。              太乙近天都,连山到海隅。
  高峰夜留景,深谷昼未明。              白云回望合,青霭入看无。
  山中人自正,路险心亦平。              分野中峰变,阴晴众壑殊。
  长风驱松柏,声拂万壑清。              欲投人处宿,隔水问樵夫。
  到此悔读书,朝朝迈浮名。
  比较两诗意境与表现手法的不同。答案:意境:王诗景象博大,感情深沉,情景自然浑成;孟诗景象奇特幽深,情感直露,情景相生。表现手法:王诗以写景为主,情深而晦。写景时,王诗移步换景,动态中描绘景物“如白云回望合,青霭入看无”;结句暗示,隐含自己对隐居生活的向往。孟诗写景抒情,以静态为主,立足点未变,类比抒情,以山比人“山中人自正,路险心亦平”,结句直抒胸臆,表达对凡俗生活厌恶,对隐居生活向往。
  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新教材在关注“同中寻异”即同题材的不同之外,还进行了拓展,作出了更多探究。05年的上海比较鉴赏引入诗评,新教材中引入胡仔评语:“洞庭天下壮观,自昔骚人墨客,题之者众矣……皆见称于世,然未若孟浩然‘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至读子美诗则又不然。‘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不知少陵胸中吞几云梦也。”对杜甫的《登岳阳楼》与孟浩然的《登岳阳楼》进行比较,就是很好的范例。新教材还重视了“同中求同”即同类题材诗的相同之处,这样既扩展了考查的内容,又拓宽了设题角度,例新教材设题比较《轻肥》与《卖炭翁》除了主题上对上层统治者罪恶的揭露之外,更比较其在语言及表现手法上的相同之处。同样对比陶渊明的《归园田居》与储光羲《田家杂兴八首》的相同之处。点拨:对此类问题要引导学生:首先关注主题,其次是诗中的客观描绘即景物的描绘和人物形象的刻画,再次是语言及手法上最显著的特点。
  (二)以典型试题的训练为范例,抓住重点,强化训练
  高考试题的比较赏析考查涉及表现手法、意象意境、情感思绪多个方面,面对浩如烟海的诗歌,灵活多变的考查方式,教师考生不可能作到面面俱到,关键在于对典型试题的精讲精析,做到举一反三,触类旁通。
  例:        塞上听吹笛  高适              夜上受降城闻笛  李益
  雪净胡天牧马还,月明羌笛戍楼间,    回乐峰前沙似雪,受降城外月如霜。
  借问梅花何处落,风吹一夜满关山。    不知何处吹芦管,一夜征人尽望乡。
  (1)比较两首边塞诗的思想感情: 答案:高诗写景,表现将士归来、胡马北去的和平宁谧;写笛声,表现盛唐豪情和些许怀乡之情。李诗写景,表现边塞环境的险恶和景象的荒寒;写笛声,表现怀乡的迷惘和悲凉。点拨:分析思想感情,不能脱离内容孤立分析,内容凸显情感,景物孕含情感,在对内容的比较上引出思想情的不同才水到渠成。(2)比较两首诗的表现手法:①炼字角度:高诗一个“满”字,既写牧马时节梅花该落的合情合理,也漾溢“埋骨岂需桑梓地”盛唐豪情,更隐含全体将士怀乡的不伤之思。李诗的一个“尽”字,写了将士怀乡的无一例外和绵绵不尽的乡愁。②修辞角度:高诗妙用通感,将《梅花落》笛曲的听觉转化为梅花飘落的视觉,边地无梅引发故乡梅联想。李诗恰切比喻,“沙似雪”、“月如霜”,写出边塞环境的险恶和荒寒。③情景角度:高诗寓情于景,和平宁谧和思乡之情蕴于“雪净”、“牧马”、“月明”、“羌笛”和“梅花”的意象中。李诗写景兼抒情,前三句写景、写声,后一句抒情。④技巧角度:高诗虚实结合、象征暗示,“雪净”写春来,象征这危化解的和平,“月明”暗示边塞安静,“牧马”暗示胡马北还和将士牧归。“羌笛”暗示边烽暂息的安闲;前两句实写表边塞和平生活,后两句虚写抒将士心志。李诗烘托铺垫,“沙似雪”、“月如霜”渲染环境艰险,衬托思乡悲凉。点拨:对手法的分析可以多角度分析,但是注意无论哪一种分析都不能脱离诗句,手法的表现技巧在诗句之中,关键在于抒情。
  除了比较不同之外,两首诗还可以比较内容、技巧上的相同之处。答案:(1)征人思乡的主题相同。(2)情景交融的抒情手法相同,(3)乐声传情的表现手法相同。(4)明月寄情的手法相同。
  总之,题不一定多,但要精,引导学生多角度思考拓宽思维,深挖要点,学有所获。
  (三)以积累深厚的鉴赏知识为基础,规范作答,有条不紊:
  (1)紧扣要求。要看清比较鉴赏的内容及要求,依照要求作答,不可节外生枝,答案尽量具体,不可泛泛而谈。(2)要点齐全。高考阅卷一般采点给分,关注分值分配,要点要齐全,不能遗漏,注意表达文字的切入点。(3)推敲用语。答案力求表达流畅,用语(特别是常用鉴赏术语)要准确、简明、规范。

文章评论

共有 0位用户发表了评论 查看完整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