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开诗歌创作的神秘面纱

作者:不详  时间:2006/5/11 7:00:06  来源:会员转发  人气:606
  诗,是中国文学的源头;中国,是诗的国度。屈原、李白、杜甫、白居易……不用多举,我们可以一口气说出无数诗人的名字,他们用诗写下了人间的悲欢离合,记载了历史的沧桑变迁,为后人留下了宝贵的精神文化财富。新诗产生后,尽管在形式上不再受旧体诗格律的束缚,但它一直和时代息息相通,传递着人们的思想和感情。
  今天,让我们一起去揭开诗歌创作神秘的面纱,走进诗歌瑰丽神奇的世界……
  [师生面对面]
  卢老师:同学们,我们的练笔倡导自由表达和有创意的表达,最近试着写过小诗吗?
  顾九三:我们不少人都写过,不过,我认为,只能算是“形式上”的诗而已。因为感情是诗的灵魂,如果没有感情,或者说没有激情,写出来的东西是不能称之为诗的。
  卢老师:是啊,诗歌首先是情感的艺术。写诗最怕无病呻吟,优秀的诗歌往往产生于诗人情感激荡之时。李清照独上兰舟、感叹落花、排遣相思的惆怅,毛泽东登高赏雪、指点江山、评古论今的豪迈,这些情感无一不渗透于每一行诗句中感染着万千读者。别林斯基说,没有感情,就没有诗人,也没有诗歌。没有饱满、真挚的感情,一定写不出有感染力的诗篇。
  王熙颖:我们的生活多姿多彩,写诗的素材无处不在。学习写诗,就必须选写自己最感兴趣、最动情的事和物。可是老师,有了真情就一定能写出好诗吗?
  卢老师:这也未必,这种真情首先应是纯洁而高尚的,还要考虑到它的审美、道德价值和社会意义等。艾青在《我爱这土地》中写道:
  假如我是一只鸟,
  我也应该用嘶哑的喉咙歌唱:
  这被暴风雨所打击着的土地,
  这永远汹涌着我们悲愤的河流,
  和那来自林间的无比温柔的黎明……
  然后我死了,
  连羽毛也腐烂在土地里面。
  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
  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
  这首诗写于群情激奋的抗战时期,抒写的是爱国主义主题。字字是感情的结晶,句句是对祖国至死不渝的肺腑之言,读来催人奋进。
  韦燕:老师,艾青这首诗还启示我们,抒写情感还要借助形象来寄托。如“假如我是一只鸟,
  我也应该用嘶哑的喉咙歌唱”就是作者塑造的形象之一。“嘶哑”一词满怀悲愤的爱国热情,十分传神。
  赵涅:以前老师读过的《周总理,你在哪里》,诗人也通过高山、大地、森林、大海等一组拟人化的形象表达了对周总理的怀念、追忆和崇敬之情。
  卢老师:马雅可夫斯基在《怎样写诗》中说过:“应该使诗达到最大限度的传神。传神的巨大手段之一是形象。”诗歌的丰厚内涵总是借助生动鲜明的形象表达的,我们要学会运用比喻、拟人、想像、夸张等多种技巧,才能避免空洞的说教、干巴巴的抒情,使诗中的形象成为鲜活灵动的画面,影响读者,并与之产生心灵的沟通。当然,创造形象的具体方法很多,我们要多学习,多练习,可以从多背一些好诗入手,逐步学会用形象说话。
  余海波:卢老师,我们初学写诗,不仅要注意写真挚深厚的情感,还要不断学习用形象来表达情思。此时,我们心中都很想试试身手,可又不知道该如何下笔了。
  卢老师:诗歌的写作同样需要构思,一般包括以下四个方面:
  1、提炼诗情。“提炼”就是从“你有我有大家有”的一般感受中寻找同样能显示一般感受的独特感受。上次“神六”组诗征稿活动中,樊晓敏同学《给哥哥的信》,巧借“妹妹写信”的具体感受,写出了举国上下对两位航天英雄的关注与祝福。
  2、巧选角度。一般而言,有两大角度:一是直抒胸臆,注意不能空泛、直露;一是象征寄托、借物寄情、借人表意、借景写感,如我们曾读过冰心的《母亲》、《纸船》等诗,诗人托物寓情,歌颂母爱。
  3、精心布局。开头、结尾怎么写,各部分之间如何有机整合,都需要认真考虑。还有一点,值得考虑的是,在这首诗中,我用什么串连全诗?是情,是物,是画面,是什么一定要选定。
  4、锤炼语言。就我们初学者而言,至少要努力达到节奏明快,节拍和谐,读起来琅琅上口,有音乐美,押一定的韵(不是指每首诗)等要求。

文章评论

共有 0位用户发表了评论 查看完整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