巧施“借用” 妙手著文

作者:曹金鑫|  时间:2004/7/30 11:48:42  来源:原创  人气:348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 借 助外来的力量来完善自己的这种巧妙的思维方法叫做“借用”。“借用”一法非常有效,在科学发展史上,就有许多名人曾“借用”前人的研究成果,创立自己的独特学说。如马克思吸取资产阶级哲学家黑格尔学说的合理内核,提出了无产阶级的辨证唯物主义哲学观,爱因斯坦利用光学物理学家迈克尔逊的实验,论证了与牛顿绝对时空观截然对立的“相对论”学说。
  在文学艺术创作上,“借用”也是一种常见的方法。托尔斯泰“借用”当时警察局的一个案例,创作成名著《复活》,王实甫“借用”唐代的一个传奇故事写下了著名戏曲《西厢记》,而鲁迅竟“借用”果戈理的《狂人日记》,另作了一篇同名小说。
  这些事实大可给我们被作文困绕的同学以启示:是不是也可以“借用”一点什么学习写作?当然可以。我们的课本包含了许多写作的素材与规律,就可以作为我们的“借用之源”。
  如何借呢?以《一碗阳春面》(人教版高中第三册)为例。
  浅者借其字。这是指学习文章生动传神的用词。在《一》文中,母子三人“头碰头”吃一碗阳春面 ,这一“碰”字最为有力,它不仅写出了三人吃面的情形,暗示生活的拮据,还是一种象征,一种团结向上,和睦温情的象征。这样的词很值得我们一“借”。
  中者借其意。这里的“意”,不仅包括立意,还包括情节、结构等。立意,是作在生活中有了感受之后,通过生活情景要表达的思想感情;而情节结构,是这些生活情景的组织方式。二者紧密结合,或严谨细密,动人无形,或章卒志现,余音悠长,或大开大合,激情震荡。《一碗阳春面》的情节与立意都很有特色。一碗阳春面到三碗阳春面的变化过程构成了小说的情节。头两次吃面的场面,看上去很平静,实际上是力量的积蓄,蕴藏在变化;第三个吃面的场面,是情节的全面展开,第四个吃面的场面,则是故事的高潮。整个情节,一浪高过一浪,维持向前的势头。而由“一”到“三”的情节安排,正是显示了三人团结一致,逐步克服困难的过程,并从而揭示逆境中顽强、团结、奋争的重要性。
  高者借其气。 “气”,是指文章的风格,即作家在创作中表现出的艺术特色和创作个性。我们的同学现在处于学习阶段,还没有形成自己的固定的特色,所以不妨博采众长,多尝试几种风格。读《土地》,可学学秦牧的博大厚重,游“故都”, 来试试达夫的清淡惆怅,赏《祝福》,去仿仿鲁迅的沉郁悲愤。《一碗阳春面》的清新质朴、从容不迫当然也是我们学习的好榜样。
  “借用”课本学习写作,必须读完写,模仿范文的内容、词句、和手法,取其精华,化为自己的写作本领;写完读,文成再读书,在与范文的比较中,排其欠缺,琢磨提高。
  读完本文,如有心得,不妨“借用”《一》文,写一篇《年夜饭》试试。

文章评论

共有 0位用户发表了评论 查看完整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