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重语文教学的延伸,为创新教育提供活力

作者:湖南资兴市第一中学  何东贤|  时间:2004/7/30 11:50:25  来源:原创  人气:588
  21世纪是以技术创新为核心的知识经济社会。知识经济社会是一个学习的社会、竞争的社会、创造的社会,它要求走出校门的学生不仅要善于吸纳、应用不断出现新知识,而且要具有知识创新意识和能力。这就对基础教学,提出了新的挑战。语文学科作为基础学科,对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具有义不容辞的责任。
  可由于传统教学思想、社会文化心理的影响,语文教学长期以来的积弊已严重制约了学生健全人格的形成和创新精神的培养。尤其在中小学,社会、家长以及不少的教师都认为只要学好了课堂知识就可以了,而忽视了课外学习这一块重要阵地,就象一只折了翅的鸟儿,永远也飞不了。
  有关心理学家研究表明,人的创新产生的条件有:①人的知识、技能和创造性;②需要、动机、兴趣和情感、意志、性格、自我实现;③个体的生活实践条件,包括适宜的家庭、学校、集体和社会环境。其中前两者是创造产生的内在条件,后者为外部条件。思维活动依赖于充足的材料,一定的社会知识和生活阅历,以及较宽的知识面。人的知识量和与他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在一定程度上是成正比例的,没有广博的知识面,就谈不上创造性思维的形成。“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连外界新鲜的事物都没接触,怎么谈得上创新呢?
  “问君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因此,语文教育首先要立足于课堂,走进生活,走向更广阔的天地。在学校中学习,可以建立阅读实验室、举行辩论会、进行课本剧汇演和各种形式的语文竞赛活动等;在家庭中学习,可以看电视、听广播、读报纸、看杂志、与家人谈话讨论等;在社会中学习,可以参加展览会、参加报告会、访问、游览、搞社会调查等。总之,要让学生从各种渠道吸取各方面的知识,开阔视野,丰富情感,使语文教学真正回归生活,让学生获得创造的源泉。
  另外要善于积累。第一要多读书。多读书就能具备丰富的知识,要广泛地涉猎各种书籍,“正如蜜蜂一样,只有采过许多花,才能酿出蜜来”。其次要动手写作,因为动笔写作是活跃思维的因素,多动笔写作,就能提高学生自如地运用求异思维的能力。否则,你搜索枯肠,也只是空谈老调。由此可见,积累就要博览群书,深入实际,获取真知,不断充实自己,为求异创新奠定基础。
  总之,语文教学要实现由“小语文观”向“大语文观”的转变,不应只囿于课堂,学生也不能只局限于课本、读课外书这些“有字之书”,还要读大自然、读社会这些“无字之书”,这样才能扩大学生的知识面,改善学生的知识结构,促进思维能力地提高,为创新教育带来无限的活力和生机。

文章评论

共有 0位用户发表了评论 查看完整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