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空中楼阁》写景艺术探微
作者:冯晓霞 时间:2006/5/19 15:55:39 来源:会员原创 人气:1546
一、聚焦小屋,多方摄景
小屋是作者描绘的核心,但它不是孤立的小屋。它建于山脊,立于树后,与天空相呼应,有山路相连接。作者仿佛一位高明的摄影师,以小屋为焦点,从不同角度,为我们拍摄出了一幅又一幅的照片:他写山写树,写领土领空,写有形的围墙和无形的围墙,写空气写光线,写出入的交通要道,写小屋的白天和夜晚……众多景致在作者笔下有条不紊,摇摇生姿,可见作者的观察角度是不断变化的。从空间来说,他时而远观,时而近观;时而立足山上看,时而立足山下看;时而仰视空中,时而俯视地面……从时间来说,他观破晓,观入暮;观白天,观夜晚……究其观景方法,大致有两种:一为定景换点,一为定点换景。首先,立足屋外写小屋与山,小屋与树。山上山下,屋前屋后,立足点在不断变化,同一画面也呈现出不同的可爱处。然后,立足小屋,一幅一幅地去取景:领土、领空、围墙、空气、光线、交通、夜晚……立足点是固定的,景致却在不断变化着。每一幅画都充满神韵,共同构建起小屋立体的形象。
二、背景主体,相映成趣
文章开篇从大处着墨,描绘山与小屋的位置。山是小屋依存的大背景,它眉黛一般,自然亲切;小屋是画面的主体,它玲珑别致,俏立于山脊一个柔和的角度,恰似眉梢的痣一点,妩媚可人。山的空阔衬出了屋的小巧,山的静谧衬出了屋的灵动,没有山,小屋无以为托,不能尽展灵巧的风姿和迷人的情韵。小屋点缀了山,它给山带来了生气和情调,使单纯的底色平添异彩。没有屋,山倍感寂寞,少了豁达的气度和进取的风貌。山与小屋互依互存,才构成了有声有色、有情有味的美景。
在小屋与树这幅画中,小屋依旧是画的主体,而纯绿色的无花树为小屋布置了一个美妙的绿的背景。在浓密的树阴笼罩之下,小屋显得含蓄而有风度,温婉柔美尽在其中;在满山绿树掩映之中,小屋若隐若现,如鸟如蝶,姿态翩然,轻灵自由展露枝头。同时,作为画面主体的小屋,也不逊色,那蓝墙白窗,丰富了树的色彩;那翘起的屋檐、图案式的屋瓦增添了树的内涵。绿树环抱小屋,小屋娇憩树头,二者相映成趣,好一幅人间天伦图!
三、想象奇特,设喻精巧
在这篇文章中,作者任想象的野马纵横驰骋,以一系列新颖别致的比喻渲染小屋的英姿和气势。例如:巧借古人“眉似青山,眼若秋水”之语,把山比成女子画过的眉毛,更进一层,又把小屋比成“眉梢的痣”,前喻铺垫,后喻翻新,绘景传神,诱人联想。又如:“山上有了小屋,好比一望无际的水面飘过一片风帆,辽阔无边的天空掠过一只飞雁,是单纯的底色上一点灵动的色彩,是山川美景中的一点生气,一点情调。”作者一气使用四个比喻,以“水面”“天空”喻“山”,以“风帆”“飞雁”喻“小屋”,以动衬静,以大衬小,点染山与屋的位置关系;以“灵动的色彩”“一点生气”“一点情调”隐喻小屋使山增色调,景添情韵。四个比喻角度各异,联手打造出一幅无与伦比的绝妙图景。在描写小屋的光线时,作者更是胆识非凡,以“花蕊”喻“山”之形,用“花蕊”的绽开和收拢来比破晓和入暮时光线的明灭,以惊人的艺术效果实践了老舍先生的设喻主张:用喻“便须惊人,不然就干脆不用”。
四、景由情生,托景言情
王夫之曾说:“情景名为二,而实不可离。神于诗者,妙合无垠。巧者则有情中景,景中情。”又说:“夫景以情合,情以景生,初不相离,唯意所适。截分两橛,则情不是兴,而景非其景。”我们在欣赏作者所描写的景物形象时,能深深感受到体现于这景物形象中的情感。刘勰说:“情以物迁,辞以情发。”姜白石也有言:“意中有景,景中有意。”范晞文叹道:“景无情不发,情无景不生。”“情景相触而莫分也。”李乐薇写“空中楼阁”,并不是纯客观地描写小屋,而是在描写中处处渗透着自己的主观情感。正是因为小屋是作者热爱的小天地,在作者眼里,它才那样摇曳多姿,它象人一样有生命,有活力。望见它,便觉舒畅;走近它,更感亲切。作者以饱含深情的笔墨写道:“我出外,小屋是我快乐的起点;我归来,小屋是我幸福的终点。往返于快乐与幸福之间,哪儿还有不好走的路呢?”“身在小屋,享受着人间清福,享受着充足的睡眠,以及一天一个美梦。”“我把一切当做艺术,我在生活中的第一件艺术品——就是小屋。”小屋建于山上,轻灵自由、独立安静,正体现出作者对自由生活的热爱和对独立人格的向往。“山情即我情,水性即我性。”一切景语皆情语,景物越生动,情志越具感染力;情意越真切,景物越有吸引力。
五、亦实亦虚,扑朔迷离
小屋究竟是虚构还是实有?从文章前半部分看,小屋建于山上,点缀了山;满山绿树又遮掩了小屋,使小屋别具情致。这山,这树,这屋,分明就是日常所见的景物。小屋有限的领土和无限大的领空,有形的围墙围住的紫藤、月季等和无形的围墙围住的云或霞,山上清新的空气,小屋明亮的光线,出入的交通要道,尽管作者巧运心思,多方设喻渲染,反复描述个人感受,我们仍能断言:大自然中不乏这样的实景。这样看来,小屋像是实有。可读到“淡如烟,淡如雾,山也虚无,树也缥缈”的句子时,又觉得一切如梦,那“烟雾之中、星点之下、月影之侧的空中楼阁”何处去寻?这扑朔迷离的朦胧意境正是作者的匠心独具处。“我的空中楼阁”,一语双关,既指那建于山上的小屋,在烟雾迷蒙之中,它犹如耸入天际的楼阁;又指幻景中的“空中楼阁”,理想中独立安静的生活环境。布颜图说:“山水间烟光云影,变幻无常,或隐或现,或虚或实,或有或无,冥冥中有气,窈窈中有神……”作者采用这种虚实相生,互为衬托的写法,化小屋为若隐若现的“空中楼阁”,寄托自己的快乐和幸福,表达自己对独立、安静、自由的生活的喜爱和向往,对纸醉金迷的“物质文明”的鄙视与厌弃。但在那恶浊的现实中,远离尘世的世外桃源犹如“空中楼阁”一样虚无缥缈,正如秦观之词:“雾失楼台,月迷津渡,桃源望断无寻处”。当然,小屋毕竟已傲立高冈,它装满作者的美梦,情采飞扬。正是这虚虚实实、朦胧含蓄的奇妙构思和高远文意,使《我的空中楼阁》一文获得了超乎寻常的美学价值。
作者单位:保康县第一中学
文章评论
共有 0位用户发表了评论 查看完整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