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异的自然,多彩的社会——《斑纹》解读
作者:江苏省滨海中学 于国松 时间:2006/5/23 12:25:06 来源:会员原创 人气:1925
学习本篇文章,可以用下列几个问题来结构我们的学习思路。
第一问:本文共计写了那些斑纹,又是按照怎样的顺序来写的?
弄清这个问题,可以帮助我们理解本文的大致内容和写作顺序。本文可以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1-5段)这一部分主要写了蛇的斑纹,同时介绍了蛇的一些生活习性,以及跟蛇有关的文化。第二部分(6-10段)这一部分由蟒皮写到了蓑鲉、鲑鱼、螺丝、瓢虫、鹰隼、长颈鹿、斑马、虎、豹、梅花鹿、奶牛、蜂等其他动物,对斑纹的形态作了进一步的描绘。第三部分(11-14段)这是在第二部分基础上的进一步拓展,由植物、大地、人类的劳动、宇宙,直至写到人类的内心世界。文章总体上是按照从由内到外,由简单到复杂,由具体到抽象的顺序来写的。
第二问:文章仅仅在写斑纹吗?斑纹在文中起到了什么作用?
弄清这个问题,便于我们弄清作者的写作意图。文章不仅仅写了斑纹,而是借助于斑纹,主要写了动物和人类的生存技巧和生存状态,斑纹在文中只起到了线索的作用。
第三问:文章以斑纹为线索,写了自然界那些奇异的现象?
解决这个问题,便于我们进一步了解自然的神奇。
文章首先写了蛇的特点,没有四肢,没有声带,没有听力,没有良好的视力,似乎是自然界里十分不幸的“残疾人”,蛇的失去乐园的遭遇,不禁让我们生出几许怜悯与同情。而正是这令人产生怜悯和同情的“残疾人”,却有着十分凶猛的攻击力与杀伤力,它的“毒牙是空心的,就像一支快速注射的针头,毒液传送到齿尖,可以让一个大动物几分钟之内昏迷”。也正是它没有腿和脚,“匍匐在地,很容易被人们平视习惯所忽略”,“而使攻击目标毫不察觉”;也正是它没有腿和脚,才使它更便于钻进别人的巢穴,把别人的家里洗劫一空。这种弱者与强者的身份在蛇身上得到了和谐的统一,这难道不是自然的神奇之处吗?
文章接下来写了其他动物,如蓑鲉、鲑鱼、瓢虫、鹰隼、长颈鹿、斑马、虎、豹、梅花鹿、奶牛、蜂等,对斑纹的排列呈现规律作了探讨,并着重展现了多种生物的生存技巧,表现的自然界的神奇。如“肉食者的眼睛处于同一平面”,而“素食者的眼睛长在头部的两侧”,原因是,前者“为了聚焦瞄准猎物”,后者“为了视野开阔便于及早发现天敌并在奔逃时选取路线”。再如,某些动物为了生存,使用了拟态色或警戒色。把自己伪装成枯叶、竹节、或花朵,甚至伪造上面的破损和虫斑,无毒昆虫狐假虎威地模仿起有毒昆虫的黄黑斑纹。这些都令人不能不慨叹自然的神奇。
最后一部分,作者由自然的斑纹,写到人类的斑纹,由具体的斑纹写到抽象的斑纹,揭示了生命的又一神奇之处:正像有形的斑纹被不同的生命个体选择一样,不同生命感受给不同的生命个体留下了不同的情感记忆。
第四问:作者仅仅从动物的生存状态和生存技巧方面来写自然的神奇吗?
明白这个问题,有助于我们更进一步理解文章的内涵。
如果仅仅从动物的生存状态和生存技巧上来理解自然的神奇,这还远远不够。自然的神奇,另一个重要的方面,就是动物的生存状态和生存技巧与人类是极其的相似。这主要体现在作者由动物世界所引发出的对人类社会的思考。
解决这个问题,要抓住文中的重要语句,联系人类社会的一些具体现象加以理解。如由蛇的特性,我们可以联想到社会上的那些阴鸷、诡谲、恶毒、凶险的形象。又如“大型肉食动物往往闲散而沉着,弱小的食草动物灵敏又胆怯,这是生存的必然要求”。这使我们联想到各种不同的社会阶层的人们平时的不同表现。“道德从来不能败坏后者的食欲,尊严也不曾给前者裸露的脖颈以适当的遮护”,这说明道德和尊严不能给生命以生存的权利保障,强权从来就无视别人的道德和尊严。除了这些而外,文章还有许多关于善与恶关系的思考。
第五问:文章行文的思路是怎样的?
课文由自然写到社会,最后说道,“在神的眼里,我们,不过是一些斑点”。整个文章由形象的斑纹写到抽象的斑纹,由生物的斑纹写到生物的习性,进而上升到对生命本质的思考和对神秘自然的敬畏。
通联:江苏省滨海县 江苏省滨海中学 于国松 224500
电话:13912545733
文章评论
共有 0位用户发表了评论 查看完整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