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风化雨,润物无声——语文课中的德育心理渗透小札

作者:河北任丘华油一中 邢建军  时间:2006/5/24 11:27:36  来源:会员原创  人气:1359
  “老师,你写得太精彩了”
  日本有位科学家,在研究室旁另辟两个房间,一间摆放了钢琴等音乐器材,另一间则张挂许多绘画书法作品。每当研究出现阻力,绞尽脑汁都无所收获时,便来到这里,或观赏书画,或快弹一曲,常常使他的研究峰回路转,柳暗花明。——原来,放松的心灵,愉悦的状态,往往能诱发灵感,使其学习与实践萌生创新之苗。
  由此可知,在课堂教学中,摆正师生的平等地位,营造和谐的课堂氛围,使学生的心理处于一种平和愉悦的状态,往往容易激活思维的机制,绽放灵动智慧的花朵。
  笔者在讲读《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一文时,设计了如下环节,为表现马克思的伟大贡献和表达对他的崇敬之情,我结合课文内容,写了一句赞语并出示给学生:“你是一杆火红的大旗,挥舞在风雨如磐的旷野,你引领着普天下受苦人砸碎奴役的锁链,冲破禁锢的牢笼,开辟自由平等的社会主义乐园。”之后有这样一段课堂对话∶
  老师(走下讲台,到一学生跟前):你觉得这句话有何特点?
  学生(微笑)说:“老师,你写得太精彩了!”(众学生笑声)
  老师(也微笑):谢谢;你能说说精彩在哪里吗。
  学生(稍作沉思):你把马克思的功绩形象化了,让我们亲身感受到了。
  老师(满意自豪地):你分析得很到位!说明你很有鉴赏力;
  (转而对全体学生)你们能仿此例句为刚刚逝世的巴老写一句赞语吗?
  学生(异口同声):能。……
  这段对话充满了一种平等和谐的气息,学生的课堂心理平和而舒畅,思维自然灵活而张扬。如此,课堂学习效果也佳。请看几个学生仿写句子:
  你是一盏夺目的灯,燃烧在茫茫黑夜,却不停歇的释放内心的光明与温暖,指引处在曲折中的青年冲出迷雾,踏上平坦的征途;
  你是一只雪白的海鸥,飞翔在暴风雨中,你用你的躯体无私的为迷茫的青年引路,带领他们走过风雨,寻到光明;
  你是一座高高的灯塔,耸立在巨浪拍打的岸边,你始终给人们指引前进的方向,解救束缚青年的心,使他们冲出牢笼,到达光明的彼岸;
  你是一团烈火,燃烧在阴暗冰冷的老屋,你融化了凝结在人们心头的封建禁锢,毁灭了旧社会的朽木,当最后一点热量也放尽了,你变作灰烬,沉淀在所有人的心中。
  ……
  有人说,是 “对话式”的方法启动了学生思维的闸门;我却深知,“对话”只是方式,起决定作用的是师生间的地位平等,人格的互相尊重而营造出的和谐氛围,有此,学生才有可能心态平和,思维纵横,彰显创新与智慧的风采。
  “让自由之声……响起来”
  完善人格的造就,所涉甚广。教学中某一环节的设计,或者针对某一心理特点而为,或者某一环节设计恰恰促进了人格诸方面因素的提升,或者某一种心理素质的养成源于多种教学环节。但有的放矢则效果显著。语文教学中学生正确情感态度的培养常常需要我们科学造境,巧手施为。
  以下聊举几例,探寻语文教学中朗读之于培养学生情感情绪意志的某些联系。
  1.歌咏吟诵,使其感受人生多彩情怀,涵养人文精华。
  中学时代是人生最绚丽的时节,而学习的压力常常使他们苦闷彷徨或者焦虑不安。语文就是解脱的良药,朗读是其中较有成效的一味。我们用朗读缓解其压力,释放其苦闷,调节其情志,使其愉快安泰,充满自在的心气去学去悟去打造人生。且不说示范高唱“大江歌罢掉头东”的豪迈,柳宗元“沉舟侧畔千帆过”的自信,以及“雁字回时,月满西楼”的惆怅,“阑干拍遍,无人会登临意”的低回;高一2班同学每每读到“让自由之声……响起来”,同学们便喜上眉梢,那愉悦的心情写在脸上,因为这一课的朗读给了他们心灵以快慰以平和,及无以言说的和谐的感受。
  《我又一个梦想》后半部反复出现“我梦想……”和“让自由之声……响起来”,深切表达了马丁路德金对自由的渴望,这一文段结构大开大合,情感激越澎湃,荡涤心胸,撼人肺腑,是一处训练吟诵的好素材。教学时我设计了分角色朗读的方式,而在“让自由之声……响起来” 处合读,并在读“响起来”三字时,我也加入其中强化声势。于是男女声抑扬顿挫,此起彼伏,激情的呼吁,恢宏的气势,流淌于每个同学心田;他们会心地微笑,动情地吟诵,他们忘记了苦闷与焦虑。
  2.诗话文本,使其切身体会人生况味,增强心理承受力。
  史铁生正值青春年华突遭厄运,是地坛的特殊环境让他悟出了“生存”的要义。如何使学生更深切的感受这一情感历程呢?我特意将相关语段进行剪辑处理,变散文为一首具有意蕴的散文诗(篇幅所限,在此不再援引);之后引导学生化身为作者,体会地坛虽破败却富生机的特点,感受环境之于人生的助益玄机,深切悟出“人生应有为”的人生哲理。于是,在悠扬而充满幽思情调的乐曲伴奏下,同学们怀有深情地朗读了这首诗,完成了从遭遇厄运而仓皇失措到直面人生这一生命进程的蜕变,丰赡了珍视自我生命,敢于挑战人生际遇的心理智慧。
  结语
  创新,关乎思维与智慧。而宽松的环境,平和愉快的心情和和谐的人际关系及氛围的营造常常为开启思维闸门,高效率的运用并创造智慧提供了最大的可能。创新又关乎人之德性,有了服务于人的宏愿,才有创新之动力;而坚忍的品格、不屈的意志、奋斗的豪情以及乐观的心态总是创新所不可缺少的要素。而语文教学于诗词的吟咏,美文的鉴赏,事理的辨诘以及实事的思悟之中,恰恰潜移默化地培养了这些可贵的品质,这正是语文课的“春风自化雨,润物总无声”。

文章评论

共有 0位用户发表了评论 查看完整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