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翔不用多媒体
一个时期以来,在课堂教学中使用多媒体成了一种时尚,成了评判课堂教学效果的首要尺度,成了判定教师教学水平高低乃至教学理念是否先进的几乎唯一的硬性标准。虽然多数教师在真实的课堂教学中很少使用甚至从来不用多媒体,虽然不少教师对课堂教学特别是公开教学中用多媒体作装饰很不以为然,但是,对多媒体的使用做出辩证的理性分析并提出中肯的批评意见的大家却很少见。因此,北大附中副校长、全国著名语文特级教师程翔对使用多媒体的不同看法,就显得特别有胆量也特别有份量。
程翔原则上是反对在课堂教学上特别是在语文教学上使用多媒体的,程翔说,北大附中的60个教室都安装了多媒体,但他上语文课却从来不用多媒体。他的理由可以概括为如下几点:
1、使用多媒体会有碍于教师对教材的钻研。
教师对语文课本的钻研是头等大事,是教学之本。这就要求教师要反复把玩、琢磨教材,对教材要真有个人的独到理解,要真能埋下头搞教学研究,要真能做到对文学作品常读常新。而现在教师们却是忙于搜集、制作多媒体课件,热衷于课堂教学形式的花样翻新,殊不知这正是本末倒置的做法。
2、使用多媒体会有碍于语文教学本质的体现。
语文教学的本性是对抽象的语言符号的自主式转化、加工、理解、内化,这就要求教师在课堂上要起到日常的电影、电视、电脑、广播等大量的随意性的信息传播所不能起到的作用,即在有限的时间内,通过有效的方式,使学生掌握接受和输出信息特别是文字信息的方法。而多媒体将文字直接转化成了画面,在很大程度上丧失了抽象的语言符号所拥用的巨大的语言张力。
3、使用多媒体会简化了对文学语言的玩味。
使用多媒体的最为致命的弱点,是它简化了对文学语言的玩味过程,或者说它使得文学欣赏更多地成为了一种视觉的审美而不再是符号的审美。它使极度浓缩的、蕴含无比丰富的、需要反复咀嚼的、需要极具个性化的再创造的文字语言,变成了明确的、固定的、僵化的、大众化的图像。
正如程翔所说,品味语言是语文教学的核心内容,不品味语言的课不是一节好课,而利用多媒体将文字转化成图像时,就影响了对语言文字的品味、玩味,就使文字的丰富想象简单化了,文学欣赏的过程没有了或者说是变异了,只剩下了欣赏的现成结果。这是很不利于语感的形成的。如《林黛玉进贾府》中描写林黛玉的肖像是“两弯似蹙非蹙捐烟眉,一双似喜非喜含情目”,这是一句可激发读者作无限遐想的绝妙语言。可以说,人人心中都有一个林黛玉在。而用多媒体直接向学生展示的则是一个具体的林黛玉,一个没有了悬念、少了个性欣赏特色的林黛玉。
4、使用多媒体会影响教师对难点的讲解。
当教师把使用多媒体当作课堂教学特别是语文课堂教学中的看家本领时,就不可避免地把很多精力和时间用在了多媒体的制作和在课堂上的播放操作上。有的教师是读一段课文,放一段影像,对此,程翔评之为“没意思”;有的教师则甚至又把课文用多媒体打出来,对此,程翔评之为“六个指头划拳,多一招”。
在课堂上有限的时间里,当师生被花里胡哨的多媒体弄得飘飘然的时候,教师常常放弃了自己最拿手的功夫:讲。讲课,讲课,关键在于一个“讲”字,一味全讲、多讲固然不好,但全然不讲或是讲不到点子上更不好。程翔的看法是:“该讲时就要讲。难点要大讲,特讲,讲得学生豁然开朗,茅塞顿开。”他说:“灌也有灌的好的。课堂教学不应该有固定的模式,而应该是百花齐放,百家争鸣。”
那么,程翔是不是一概地反对使用多媒体呢?不是。程翔认为,语文学科有其特殊性,从总体上来看,可以分为两大类,一类是文学作品,一类是非文学作品,对非文学作品如说明文,是可以使用多媒体的,因为说明文要求的是准确、唯一,而不能是多种想象。此时,使用多媒体,有助于学生对事物的准确把握,其实也是在学习如何认真地观察,如何说写准确的语言。
我曾在不同的时间、不同的地点,几次听程翔老师讲课,无论是讲《孔乙己》,也无论是讲《第二次考试》,还是讲《七根火柴》,程翔都不用多媒体!但是,听他深入浅出、趣味横生地讲解,看学生们在他引导下津津有味、神思飞扬地把玩语言,我们不禁感叹:语文课就应该这样上!语言就应该这样教、这样学!这种注重语感个性化、多样化积淀过程的真功夫、硬功夫,是任何多媒体也不能代替的。
程翔是全国语文教育界的大家,程翔不用多媒体,他这种不盲从、说真话的勇气,这种求真务实的教学个性,本身就很值得语文教育工作者深思。
文章评论
共有 0位用户发表了评论 查看完整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