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禹锡,“自恋狂”?——把握教育契机,拓展德育空间
作者:乐清市象阳二中 吴彬 时间:2006/6/3 6:57:03 来源:会员原创 人气:967
我带的是八年级的学生,这班学生都很有自己的思想,他们已初步具有形成自己观点、表达自己观点、捍卫自己观点的能力。只是这段时间发现,班上有几位男生上课表现出了自由散漫,特别是小李,很喜欢插嘴,夸张的是在课堂上有时打呵欠伸懒腰故意把声音拖长,好像就怕人家不知道似的。这学生平时自我感觉良好,自以为聪明,很了不起。我找过他好多次,但教育效果甚微。如何让学生正确认识自己,认真面对学习,保证上课的纪律问题,我想找个时间给我班的学生上一堂思想教育课。
案例过程:
我上到刘禹锡的《陋室铭》时,要求学生结合课文内容说说作者是个怎样的人。学生有说“清高的”,有说“爱读书”的……
突然,教室里冒出了一句话:“刘禹锡,自恋狂!”虽然声音不高,但分明大家都听见了。真是“一石激起千层浪”,顿时,教室里笑声一片。又是小李!坐在前排的那个大脑袋的男生,总是口无遮拦,说话往往不经大脑思考,课堂上又控制不住了!
刘禹锡,自恋狂?这是怎样的谬论?!好,就给你个机会,今天就让你先“亮亮”自己吧!看你能有多亮!
于是,我就叫小李起来说说他自己的看法。不料他竟是振振有辞:“这样简陋的屋子还觉得不陋,觉得自己很清高,装高洁,不是自恋吗?”其他学生又笑了起来。他似乎是为自己独到的见解而沾沾自喜,那是骄傲的表情。
我扫视了一下教室,有几个学生便忍住不笑了,或许是“屈服”于我平时严厉的态度吧!我微笑着,顺水推舟,我就让他们也来谈谈自己的看法。学生发现今天的老师“开明”了很多,也就纷纷举手发言。学生从“自我欣赏”“高雅的志趣”等不同角度阐述了自己的观点,以表示对“自恋狂”的否定。虽然期间小李有进行辩驳,但因寡不敌众,在几次“交锋”后,小李眼中的亮光逐渐黯淡。
之后,问题拓展到“自信”“自负”上来。我就让学生结合学习实际情况来说明,说说班级里存在哪些不良表现。学生提到了学习不谦虚、看不起别人、犯了错还自以为是等很多现象。对学生的积极发言,我大力表扬。
紧接着,小朱举手了:有同学做对了一道作业题会洋洋得意,一不小心就会有“啊,我真是天才”的感叹。
学生大笑,还有故意叫“小李”名字的。小李不好意思地低下了头。在这样的氛围中小李终于感到了不自在。
趁热打铁,我要直接给小李一点批评:脑袋大不代表头脑聪明,以后我们做什么事得虚心点,先正确认识自己,再肯定自己,那才有超越自己的可能。
接下去我故意问全班学生:起先大家对小李提出来的“刘禹锡,自恋狂!”为什么笑得那么开心呢?是觉得小李的话太有水平了吗?我引导学生认识乱插嘴给课堂带来的影响,让学生认识上课不守纪律影响他人这是怎样的一种行为。
最后由我来进行小结:说话太随便,做法太冲动,会显得一个人很冒失,很肤浅,这是一种不良的行为表现。 而这种行为是需要自己来约束的,一个人要学会对自己的行为负责。希望每个同学能做一个堂堂正正的负责任的人!
事后,我又找小李谈话了,先还是表扬了他:对于一个问题最起码有自己的想法,敢于表达自己的观点这很好。再批评他:君子有所为也有所不为。经过此番教育,小李对自己的言行加强了约束。从学生上课情况来看,班级总体情况也有所好转。
案例反思:
我得感谢小李课堂上的这一句:“刘禹锡,自恋狂!”于是,让“刘禹锡,自恋狂?”成了课堂要探究的一个问题,打开了教育的切入口,这便有了个很好的教育机会。
不过,假如这节课我像以前一样看到一个学生插嘴就马上进行批评,那场面肯定是学生个个垂头丧气地接受我的训斥而已。板着脸孔说教,教育效果往往适得其反。再假设,如果我给学生另外上一堂思想教育课,可能更多的还是老师的说教,很难有这种平和的心的交流。如何让学生自我反省,以达到自我教育,其实这才是教育学生的关键。苏联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我深信,促进自我教育的教育才是真正的教育。”
德育教育的方法是多样的,在平时教育过程中,我们应该让学生在学习中自己去感悟、去体验、去积累、去生成,只有把焦点放在关注学生完整的人生成长需求上时,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才能得以真正实现。德育工作要把握好教育契机,拓展德育空间。把握教育契机,就要抓住一个场合,一种情境,一处细节,机智地处理,使我们的教育成为促使学生自我教育的一种力量。
文章评论
共有 0位用户发表了评论 查看完整内容